京东工业第三次冲刺港股IPO,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京东工业,作为京东集团旗下的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企业,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标志着其第三次尝试登陆港股市场。这家专注于服务制造业、能源业等工业供应链企业的公司,正寻求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尽管国内工业品采购市场潜力巨大,但相较于消费品领域电商的高渗透率,工业供应链市场却呈现出高度分散的特点。商品参数的非标准化导致供应链成本高、效率低、采购透明度不足。然而,随着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持续增长,工业供应链市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工业供应链市场的数字化渗透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6.2%提升至2029年的8.2%。
京东工业凭借其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近年来业绩持续增长。从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41亿元、173亿元和20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0.1%。净利润方面,公司在经历2022年的净亏损13亿元后,于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更是盈利7.6亿元。尽管业绩亮眼,但按2024年国内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的交易额计算,京东工业的市占率仅为4.1%,显示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工业品采购领域,京东工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压力。传统电商如1688工业品等正深入工业品采购市场,而传统工业企业转型而来的工业品互联网采购平台,如易工品等,以及国外的工业品互联网采购平台如米思米等,都构成了不小的挑战。这些竞争对手在流量、行业理解和供应商资源等方面各具优势。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京东工业正积极寻求突破。公司当前的重点发力方向之一是拓展商品品类和增加入驻商户。据招股书透露,IPO募集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增强工业供应链能力、跨地域业务扩张以及潜在的战略投资或收购。2024年,京东工业已针对个人防护、电动工具、安全器具、安防监控等60个类目开展招商活动,并计划进一步扩充激光雕刻机、工业无人机、智能叉车、高端仪表等品类。
京东工业还将国际业务视为未来发展的重心。公司的国际业务标准库与国内业务实现打通,已为超过百家中资企业提供伴随式出海服务,覆盖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匈牙利、泰国等多个国家。同时,京东工业还为跨国企业提供供应链采购、仓管等全托管服务,进一步拓展了其业务范围。
回顾京东工业的上市之路,可谓曲折多舛。自2014年京东集团上市后,公司便开始分拆成熟业务。京东健康和京东物流分别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而京东工业自2017年7月开始作为京东集团独立业务单元运营以来,也经历了多轮融资。2020年8月,公司获得由纪源资本、红杉中国等领投的2.3亿美元A轮融资;2023年3月,又完成由阿布扎比主权基金等领投的3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约6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