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关于名校生因抑郁症退学的帖子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帖子中,这名学生发出了自我质疑的声音:“我是不是最失败的大学生?”这样的心声,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共鸣。
在众多网友的留言中,不乏有人感叹:“如果我考上了985,那我躺也要躺到毕业。”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在豆瓣小组“真的需要文凭吗”中,众多名校生分享了自己的退学经历,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对于那些选择退学的名校生来说,他们的经历往往是一段持续性的消耗。最初,他们可能只是因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陷入内耗,如卷绩点、卷论文、卷竞赛等压力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有网友分享,自己一开始只是写不出论文、完不成项目、挂科太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逐渐累积,越回避越不想面对。
在长时间的挣扎后,他们中的一些人逐渐接受了退学的事实。有人试图在延毕一年后重新找回状态,但往往只是短暂的恢复后又陷入困境。有网友形容这种状态为“静态焦虑”,表面上看似松弛,实则内心焦虑不已。
退学后,这些学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心理挑战。社会普遍存在的“再怎么都要毕业”的观念,让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有人担心没有毕业证会影响找工作,有人害怕被贴上“失败”的标签。这些担忧让他们陷入了长期的内耗,甚至有人因此产生了自我毁灭的念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退学并非只有负面意义。对于一些人来说,退学成为了他们人生的转折点。在与导师的交流中,他们逐渐悟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有人将退学经历分享到网上,希望在诉说中寻找到自愈,也希望能治愈他人。尽管退学之路并不好走,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选择。
从社会层面来看,我们需要对个体的多样选择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不以一张名校毕业证来衡量人,给予每个人选择休息和放弃的空间,是我们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勇敢地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