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在教育圈内引发了热议,文章聚焦于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如何保持自律,特别是如何克制不断纠正孩子的冲动。
故事始于一位母亲对她刚上小学一年级儿子的严格监督。这位母亲深信习惯应从小培养,因此对儿子的学习习惯格外关注。做作业时,她坐在孩子身后,不断纠正坐姿,提醒避免频繁修改错字,甚至在孩子走神时催促其集中注意力。然而,这种高强度的监督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孩子变得消沉,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文章指出,过度纠正不仅令人沮丧,还可能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它引用了一个微博热门话题“糟糕的家庭,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描述了父母如何在琐碎事务中不断挑孩子的毛病,导致孩子生活在高压之下,心力交瘁。文章还引用了一位作家尹建莉的经历,她在亲戚家试图纠正一个三岁孩子讲故事的错误,结果让孩子大哭起来,事后才意识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文章进一步强调,过度纠正会剥夺孩子的自信。一个博主的经历便是例证,她注意到一位朋友在聚会上不断纠正自己14岁儿子的行为,从不让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结果,这位原本活力四射的孩子在母亲的批评声中变得沉默寡言,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博主因此得出结论,不断被挑错的孩子很难变得自信大方。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呢?文章提出,父母的顶级自律在于克制纠正孩子的欲望。它指出,教育的核心并非灌输知识或提供指导,而是帮助孩子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品质,如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这些品质的形成需要放手、试错、练习和承担。尹建莉在养育自己女儿时,便学会了克制纠正的冲动,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体验。
文章最后强调,成长是一条充满挫折和困难的长路,家长替孩子屏蔽困难,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是允许孩子试错,不急于纠正每一个小错误,让孩子在探索和体验中学会独立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