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聚光灯下,一场围绕人工智能(AI)控制权的风暴正愈演愈烈。近日,AI领域的两大重量级角色——OpenAI与特斯拉及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正式在法庭上展开对决,将AI界的权力斗争推向高潮。
这场争执的起源可追溯到马斯克对OpenAI及其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的起诉。马斯克指责OpenAI背离了其初衷,从一个标榜“非盈利、造福人类”的组织,转变为与微软紧密合作、追求利润的商业实体。表面上,马斯克似乎站在了反对AI商业化、捍卫人类未来的理想主义立场上。
然而,OpenAI迅速发起反击,指责马斯克的指控“居心不良”,并声称其长期进行骚扰和舆论攻击,实质上是个人恩怨的爆发。这一系列的法律动作,不仅揭示了AI界光鲜外表下的权力斗争,更让人们看到,无论是OpenAI还是马斯克,其言行举止无不围绕着“控制权”和“资本利益”展开。
OpenAI的“异化”之路已显而易见,从非盈利到营利,从开放到封闭,再到与微软的深度绑定,其转变被视为商业化的典型例证。而马斯克的“道德捍卫”行动同样充满讽刺意味,毕竟他刚刚发布了自家的xAI大模型Grok,全面进军AI领域,其控诉背后是否隐藏着争夺市场话语权的动机,引人深思。
这场AI界的“宫斗”大戏,实则是科技行业利益博弈的缩影。在“通用人工智能”尚未成熟之际,各路资本和巨头已迫不及待地将其包装为新的“技术乌托邦”,并迅速构建起高墙,模型闭源、数据保密、接入门槛提升、合作协议复杂化,这一切都与开放的技术时代背道而驰,预示着新一轮数据殖民和算法封建的到来。
马斯克的控诉虽揭示了OpenAI的背叛,但其动机同样值得质疑。作为OpenAI的创始人之一,他曾承诺大额资助,却在失去控制权后愤然离席。如今的反戈一击,更像是失去话语权的“技术教父”的自我救赎。而OpenAI在微软的庇护下日益壮大,不仅技术领先,还牢牢掌握着AI舆论的主导权,自然不愿被马斯克打破现有的格局。
在这场内讧中,真正缺席的是公众、用户和那些被AI深刻影响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被忽视,没有机制来保障AI技术的开放性和伦理审查。关于“通用人工智能”的讨论,最终沦为硅谷权贵之间的恩怨、股权争夺和公司架构的攻防。
OpenAI这个名字曾象征着“开放、协作、共享”,如今却成了商业黑箱,模型不再开源,管理层的权力交接也充满神秘。马斯克,这位曾警告AI是“人类最大威胁”的预言家,如今却用AI产品全面融入自己的信息帝国,从推特X平台到自动驾驶,再到脑机接口,他的野心无处不在。
这场法律战争背后,是全球AI治理的真空状态。美国依赖巨头推动技术标准,欧盟试图通过《AI法案》规范技术使用,中国则强调“可控、安全、自主”的监管措施。然而,真正的核心问题是:谁来决定AI的方向?是OpenAI这样的“非盈利中的盈利异类”,是马斯克这样的科技资本家,还是被排除在外的普通用户、公共机构和伦理团体?
马斯克与OpenAI的这场对决,不仅是一场法律诉讼,更是“技术福音”在资本操纵下逐渐变质为“权力咒语”的生动写照。这场官司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法庭,继续在模型、平台和舆论的争夺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