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一项重要决定,宣布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中国古典学专业。这一举措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标志着中国古典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典学的构建,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源头,以先秦时期元典性文献和上古文明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不仅包括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的研究,还涵盖了先秦时期所有与中华文明相关的文字记录。两汉以降,先秦元典性文献的传承、传播及其历代整理研究和阐释成果,也被视为中国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构建中国古典学的过程中,学者们强调了中西互鉴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西方古典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及古典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古典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因此,在坚持发扬我国古典研究学术传统的同时,应积极借鉴西方古典学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中国古典学向具有现代学科属性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典学的构建涉及多个维度,包括“文字”、“文本”和“文化”。在“文字”维度上,学者们关注先秦古文字及其记录的上古汉语,重视古今语言文字演进对典籍训释的影响。在“文本”维度上,他们致力于古代典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出土文献的发现和研究,为古典学的重建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文化”维度上,学者们考索先秦典籍产生和流传的历史文化背景,努力揭示上古文明的形成、演进历程及其发展规律。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于2024年11月在北京举行,聚焦“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的主题。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枫表示,中国古典学应涵盖中华文明传统,并与西方古典学乃至古印度和阿拉伯文明的古典学相结合。他认为,古典学不仅肩负着守护古典文明遗产的使命,还负有用古典精神滋养每一代新人心性的责任。
刘小枫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实用化、技术化的文教体系中,为古典研究提供足够空间和制度性保障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确保古典血脉的传承,还能为现代人追求灵魂向善的心性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探求方向。同时,他强调中国古典学的主体是经典研究,文献整理、文物品鉴、考古发掘等都是辅助学科。
中国古典学的设立,不仅是对中华文明根源的深度追溯,也是对解决现代问题提供历史镜鉴的积极探索。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中西互鉴,涵养未来中国学术的底气,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专业智慧。这一专业的设立,无疑将为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古典学的构建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许多学者和专家表示,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中国古典学的设立也将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华文明的平台,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国际视野的人才。
随着中国古典学的不断发展壮大,相信它将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有志于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加入这一行列,共同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