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未来空中出行的蓝海中,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领域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尽管商业化之路依旧充满挑战,但御风未来这家位于中山的创新企业,以其独特的商业化路径,成为了中国载人eVTOL领域内的一颗璀璨新星。
对于众多载人eVTOL厂商而言,商业化似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一方面,新型eVTOL大多仍处于适航审查阶段,未能取得适航三证及实现交付;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监管手段及法律法规的缺失也构成了巨大障碍。然而,御风未来却凭借其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稳定营收和利润,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御风未来的创始人兼CEO谢陵,对于eVTOL商业化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在漫长的适航审查过程中,载人eVTOL企业不应闭门造车,而应尽早接触用户和市场。这也是他选择让御风未来的载人eVTOL先行申请货运适航证的重要原因之一。谢陵的这一策略,不仅为御风未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也为其载人eVTOL的未来商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御风未来M1
谢陵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他与御风未来的另一位创始人刘十一,从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组毅然离职,怀揣着对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的梦想,在上海浦东张江租下了一间仅有20平米的办公室。那时,他们既没有足够的创业资金,也没有明确的商业化计划,仅凭对技术的热爱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御风未来旗下的工业无人机品牌福昆航空,已研发出多款中小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公安、应急、消防、能源设施巡检等多个领域。这些成就不仅为御风未来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更为其载人eVTOL的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谈到从工业无人机到载人eVTOL的转变时,谢陵表示,这一转变是科技应用领域智能化、电动化、网络化趋势的必然结果。他认为,新型智能化的航空器将更加注重自我决策能力和安全性,而御风未来所选择的复合翼技术路线,正是基于其在航程、航时性能以及安全性方面的优势。
在载人eVTOL商业化方面,御风未来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策略。他们没有像其他初创企业一样直接提交载人eVTOL的适航证申请,而是先以载物版、货运型的M1递交适航申请。谢陵认为,这一策略有助于御风未来在市场上迅速验证技术、探索商业场景、培养运营人才并建立运营规则。
“我们不能不面向市场就闭门造车好几年。”谢陵强调,“一款载人飞机必须花好几年来验证安全性,但如果最后这个‘车’造出来并不满足市场需求,那会导致很多前期投入白白浪费。”
御风未来的这一策略也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面对同行的先发优势,谢陵表现得颇为豁达。他认为,低空出行市场非常大,可以容得下很多厂商。最终大家比拼的依旧是产品、服务以及能否为客户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御风未来还是业内罕见的以100%国产化为宣传点的载人eVTOL厂商。谢陵认为,现在正是有条件在eVTOL上做全国产化的时机。他指出,国内航空供应链有足够的潜力,只要给予需求牵引,就能做出满足适航要求的产品。
“在中国现有的工业基础、产业基础上,一定能够做成全国产化、高安全性的飞行器。”谢陵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应该抓住这样一个弯道超车的机遇,就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在新型航空器浪潮中创造出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全新市场。”
御风未来M1B型电动垂直起降无人驾驶航空器
随着御风未来在载人eVTOL领域的不断探索和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空中出行将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御风未来的故事,也将成为中国载人eVTOL领域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