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巨头盈利丰厚,二线公司挣扎求存
互联网行业近年来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马太效应,巨头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和美团等,利润丰厚且增速惊人,动辄达到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规模。然而,紧随其后的二线互联网公司,如唯品会、微博、陌陌、知乎、KEEP、B站和三六零等,却普遍面临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困境。
这一趋势在互联网增量时代便已初露端倪,当时大厂吃肉,中小厂尚能啃些骨头。但进入存量时代后,一线巨头无处不在,大厂们四处抢肉吃,二线互联网公司连汤都难以喝到。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互联网行业的格局变得愈发清晰。
巨头盈利丰厚,二线公司表现各异
尽管市场整体承压,但互联网行业的头部公司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巨头们无一例外地进入了丰收期。财报显示,腾讯、拼多多、京东和美团等一线互联网公司均实现了丰厚且快速增长的利润。
然而,在巨头们的身后,二线互联网公司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哔哩哔哩虽然业绩向好,并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扭亏为盈,但整体净亏损仍然较大。唯品会虽然此前因业绩持续增长颇受市场认可,但去年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连续增长的势头被打破。陌陌母公司挚文集团同样面临收入和业绩双降的困境,已经连续五年业绩下滑。货拉拉虽然业务稳步提升,但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较大。知乎虽然大幅减亏,但营业收入却出现下降。上市前依靠“奖牌模式”实现盈利的KEEP,也未能保持这一业务优势,由盈转亏。
三六零作为老牌互联网公司,也是为数不多在A股上市的互联网企业,近年却深陷困境。营业收入缩水至不足百亿,且连续几年亏损。背靠巨头的微博和爱奇艺,业绩表现同样不如预期。爱奇艺净利润同比下降超六成,微博业绩也下降了10%以上。
移动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竞争愈发激烈
互联网行业的冰火两重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进入了存量时代。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在突破10亿人后,便进入了低增长阶段。近年来,规模增速继续下降至1%以下,后续增长空间已经不大。同时,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也波动稳定在26-29小时,整体大幅提升的空间有限。
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深入,日常生活各种细分场景的互联网化基本达成,已经很难再有传统行业交给互联网公司去重做一遍。于是,我们看到移动互联网市场前十大APP的座次近些年几乎没有变化,APP热度排行榜TOP100甚至TOP1000的重合度都非常高。
如今,包括社交、电商、短视频、移动出行、本地生活、在线旅游在内的诸多市场,都已经形成了超稳定的头部结构。二线及以下公司们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少,大多数场景下的竞争变成了巨头之间的专属游戏。
拆墙互通加剧二线公司困境
近年来,互联网市场逐步拆墙,微信、支付宝与淘宝、京东支付互通,B站与京东、淘宝广告互通,淘宝、抖音互联互通。这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必然,但却是二线互联网公司们意想不到的噩梦。
拆墙本质上是头部APP们共享用户,应对存量时代的方式之一。这会强化用户在少数头部APP之间的粘性,长期来看,用户流转至二线互联网平台的概率会越来越低。这对于原本就面临困境的二线互联网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转型与深化:二线公司的求生之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部分二线互联网公司开始谋划转型。哔哩哔哩通过强化游戏业务实现了季度性盈利,这一特色业务的强化为其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而其他视频网站,则死磕影视工业的互联网化,试图通过深入上游布局来寻求突破。
途虎和货拉拉则凭借在汽车后市场和同城物流市场的重资产布局,抵挡住了互联网平台轻资产模式的进攻。它们敢于布局重资产,做头部公司们不愿亲力亲为的脏活累活,从而谋求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然而,转型和深化并不一定能成功。二线互联网公司们面对存量市场和巨头强势下的竞争环境,可谓是九死一生。未能实现跃升者的下场要么退场,要么被巨头合并。它们永远失去了成为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