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线上预订酒店的消费者频繁遭遇“照骗”陷阱,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据多位网友反映,他们在预订酒店时遭遇了实际房间与宣传图片严重不符的情况。有的消费者花费高价预订了海景房,却发现所谓的海景只是渲染图;还有的消费者预订了大床房,结果房间内的床小得令人咋舌,甚至不如自家沙发宽敞。
更令人气愤的是,当消费者发现房间与宣传不符并要求退房时,部分酒店却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房或索要高额违约金。这一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一些消费者因维权艰难,不得不放弃追究,而部分商家则利用这一漏洞,继续以虚假宣传吸引顾客。
在线旅游平台在这场“照骗”游戏中也难辞其咎。为了吸引点击和流量,一些平台默许甚至鼓励商家上传美化过度的图片,甚至提供一键美化工具,使得《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中的审核要求形同虚设。平台通过设置“不可取消订单”和“高额违约金”等规则,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在遭遇虚假宣传时维权无门。
消费者在面对虚假宣传时,往往陷入举证难的困境。拍摄对比证据、申请专业鉴定、经历漫长的诉讼过程,这些艰难的维权步骤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而部分商家与平台之间形成的“攻守同盟”,更是让消费者的维权之路雪上加霜。消费者的差评被折叠、投诉被拖延、退款遭克扣,这些现象让消费者对在线旅游平台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网络显得尤为重要。法律层面,应细化“图片与实物不符”的认定标准,降低消费者的举证门槛。北京、江苏等地法院已经探索实施“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要求商家自证宣传的真实性,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平台层面,应打破流量至上的逻辑,建立“技术+制度”的双重防线。利用AI技术识别过度修饰的图片并强制标注为“效果图”,设立“冷静期”允许消费者在入住后短时间内无责退单,引入第三方机构托管资金以避免退款纠纷。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遏制虚假宣传现象的发生。
行业层面,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牵头制定在线酒店信息发布的相关规范。明确图片修饰的尺度、房型标注的误差范围等细节问题,为商家和平台提供明确的指导。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照骗”风波不仅揭示了个别商家的失德行为,也为数字时代的信任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要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法律需要更加锋利、行业需要更加透明、平台和酒店需要更加清醒的自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消费者成为虚假宣传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