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热播综艺节目再度成为舆论场的焦点,纷纷化身“话题制造工厂”。
《乘风2025》继续深耕“姐学”文化,而《小小的勇气》则因某些内容引发广泛争议,《无限超越班第三季》更是从开播起就争议不断,这些节目中的抓马事件和具有争议性的嘉宾,让人不禁联想到去年“花学”与“麦学”的火爆场景。
近年来,综艺节目因个别片段或嘉宾的突出表现频繁登上热搜,甚至有时争议话题的热度远超节目本身。这一现象在表演类综艺中尤为明显,不少节目因此陷入“黑红”的怪圈。
那么,这些“话题综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黑红”的传播效果是否是节目组的初衷?它们的风靡又对综艺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制造“话题综艺”,关键在于节目形式和嘉宾表现。一些特定类型的综艺,如旅行、情感、竞演、社交观察等群像综艺,更容易成为“话题综艺”。这是因为嘉宾们在镜头前长时间相处、完成任务,他们的性格与能力得以真实展现,产生的反差和碰撞正是节目组渴望的话题点。
以《乘风2025》为例,无论是陈德容在排练中的拖延与发脾气,还是房琪因拒绝叶童邀请而被批低情商,这些“社交修罗场”中的情节都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网友们不仅对这些情节产生共鸣,还积极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对类似情况。
除了节目形式,嘉宾表现也是制造话题的关键。并非所有话题嘉宾都只能走“黑红”路线。周一围和孟子义就是正面案例,前者在夫妻综艺中塑造了“爱妻好男人”的形象,后者则在节目中以“笨蛋美女”的形象弱化了争议。
然而,绝大多数嘉宾在成为话题中心时,舆论风向都偏向于负面。一方面,为了话题度,节目组会主动邀请“争议型嘉宾”。另一方面,不少嘉宾是在节目播出后才引发争议,这是节目组始料未及的情况。互联网环境中“赛博审判”的盛行和碎片化追综的趋势,也助长了“话题综艺”的诞生。
尽管“话题综艺”以争议居多,但“黑红”并非节目组的本意。综艺节目需要正向立意,否则无法播出。在嘉宾邀请、节目制作等方面,不同平台和团队对“博流量”的尺度有所不同。有时,节目组会建议嘉宾制造争议,但并非所有嘉宾都愿意配合。同时,也有嘉宾自己决定走“黑红”路线,或是被迫配合节目组的安排。
争议话题已成为综艺市场的突围利器,但这种热闹背后隐藏着行业发展的隐忧。对于单一节目而言,话题热度可能转化为正片播放量,但也可能导致讨论度与播放指数“倒挂”。当争议话题完全盖过节目内容,不仅无法吸引新观众,还可能劝退原本追综的观众。
在综艺行业处于瓶颈期的背景下,部分制作方对流量的追求可以理解,但过度依赖“黑红”路线会消耗内容生命力,导致观众审美疲劳。业内普遍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提升节目质量,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市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