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佐治亚州成为全美第九个颁布校园手机禁令的州,该禁令适用于从幼儿园至八年级的学生,禁止在校期间使用个人电子设备。此趋势不仅限于美国,英法等国也相继出台了类似政策。在此背景下,国内国际化学校对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同样备受关注,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郭然,一名刚转入国际高中的学生,本以为能在新环境中享受“手机自由”,却意外发现新学校有着严格的手机禁令。在教学时间及教学区域,学生不得使用手机,且每晚9点后需统一上交至宿管老师。为应对这一规定,郭然甚至购买了手机模型以应付检查,但过度使用手机仍导致他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下滑。班主任的谈话让他意识到必须做出改变,然而手机的诱惑仍让他难以自拔。
在国际化学校中,类似的手机管理难题普遍存在。北京朝阳一所国际化学校的班主任王俞发现,尽管学校出台了严格规定,但学生们总能找到方法绕过禁令。李俊,一名学生,甚至购买了两部一模一样的手机,并通过VPN软件绕过学校网络限制,在课堂上自由访问互联网。王俞意识到,单纯的禁止并非长久之计,学校需要寻找更有效的管理方式。
上海某国际化学校在面对学生手机管理难题时,采取了家校共建的策略。学校发现,尽管大多数家长支持学校的手机管理,但仍有部分家长未能有效配合,导致手机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为此,学校组织召开了线上家长会,展示了学生利用两部手机逃避监管的案例,并牵头建立了电子产品共管小组,由家长志愿者与班主任共同制定手机管理的家校联动方案。这一举措显著减少了手机违规行为。
在广州一所国际化学校,德育主任郑慧则采取了与学生签订《个人手机使用契约书》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主动管理手机的意识。契约内容包括手机使用时间、用途、违规后的自我惩罚机制以及奖励条款。通过班会分享和自愿签订契约的方式,学生们开始主动约束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郑慧发现,多数学生都能遵守契约,甚至有人主动提出更新条款、提高自我要求。
郑慧的契约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减少了手机违规行为,还激发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她认为,控制手机并非为了让学生听老师的话,而是学会为自己负责。这一理念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国际化学校在学生手机管理上的实践,正从简单的封堵漏洞向培养自律转变。通过家校共建、引导学生参与规则制定以及激发自我管理意识等方式,学校正在帮助学生在数字世界中学会选择、学会自律。这一教育理念的升级,为改变学生手机使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