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能驾驶领域的一系列事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小米SU7爆燃事件,导致三人不幸遇难,更是将智能驾驶的安全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起悲剧发生后,“智能驾驶”相关话题迅速成为社会热点,网友们纷纷挖掘出过往智能驾驶引发的事故案例,一时间舆论哗然。
例如,3月16日武深高速的一起交通事故,一辆新能源车在辅助驾驶模式下突然失控,撞向山体侧翻。经调查,事故发生时车主过于依赖辅助驾驶功能,放松了警惕,未能及时接管车辆。
仅仅三天后,大广高速又发生一起类似事故,一辆汽车在隧道口侧翻,原因同样是驾驶员在长时间高速行驶后感到疲惫,开启辅助驾驶功能放松,却因隧道口的风偏离路线,未能及时发现并接管车辆。
这些事故不禁让人质疑,所谓的“智能驾驶”是否真的“智能”?何时才能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
事实上,许多车主对智能驾驶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智能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在一些车企和名人的宣传下,这种误解被进一步加深。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当前市面上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L2级别,远未达到自动驾驶的标准。
在智能驾驶的分级标准中,L0为手动驾驶,L5为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目前,市面上所有车辆最高只能达到L2级别,即辅助驾驶,驾驶员仍需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即使是L3级别,也只是摸到了自动驾驶的门槛,仍需驾驶员在必要时接管车辆。
面对频发的智能驾驶事故,国家终于出手整顿行业,明确打破“智驾神话”,强调当前智能驾驶仍处于辅助阶段,交通事故中驾驶员仍为直接责任人。这一举措无疑给那些过度依赖智能驾驶的车主敲响了警钟。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一些车企老板和名人的言论也被推上风口浪尖。其中,小米雷军虽然曾将智能驾驶称为自动驾驶,但也在演讲中强调智驾仅为辅助,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相比之下,华为余承东的言论则显得更为激进,曾宣称上千公里无手操等危险行为,这无疑加剧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