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场聚焦影视未来的盛会——“2025视听科技论坛”近日盛大召开。此次论坛的重头戏之一,便是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所带来的题为“穿越AI迷雾”的精彩演讲,为与会者揭示了AI在影视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
马平首先回顾了AI在影视行业的发展历程。他提到,去年业界普遍对AI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AIGC生成的镜头难以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应用。然而,仅仅一年时间,国产视频大模型在动画风格上已取得了显著进步,众多作品纷纷涌现。
尤为今年已有欧洲团队在微剧领域成功推出了纯AI生成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运镜、人物细节以及一致性方面均表现出色,为AI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开辟了新天地。
马平进一步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年纯AIGC制作的短片已有望实现正收益,通过平台的播放点击量分成获得回报。他坚信,AIGC已具备实际生产力,从短内容到长内容,从微剧到长剧再到电影,AI正逐步渗透并改变着影视行业的每一个角落。
马平还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长安三万里》的英文正式发行版本将采用全片AI配音,并计划于六月份在欧洲发行。他强调,AI配音的优势在于能够保持电影原有的文化氛围,即使语言转换为英文,也不会改变其唐代的文化底蕴。这一创新尝试打破了传统配音的局限,为中国影视作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新的可能。
然而,马平也坦诚地指出了AI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他表示,尽管AI已成为影视行业无法回避的话题,但真正将AI融入日常内容生产的摄制组、影视项目和影视企业却并不多。他认为,AI应用并非单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需要在保持成本不变的同时提升质量和效益。
他还指出科技领域对影视行业的了解不足。许多大模型在宣传时都声称可以一站式生成电影,但实际上多模态并不等于多媒体,更不等于视觉叙事。中间还需要创作者的参与和创作,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