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探讨亲子教育方式的文章引发了广泛讨论,文章聚焦于家长过度提醒对孩子成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文章中引用了一位心理咨询师的案例:一位母亲每天对儿子重复“快写作业”的提醒多达30次,结果孩子的成绩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从班级前十跌至倒数。母亲不解地质问,而咨询师的反问“若你每天被老板催30遍‘快交报告’,你会更高效吗?”让在场的人陷入沉思。
文章指出,反复提醒的本质并非出于真正的关爱,而是一种控制和不信任的表现。这种看似关心的行为,实则像一根无形的锁链,束缚了孩子的自由成长,最终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甚至破裂。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反复接收到相同的指令时,大脑杏仁核会触发防御机制,产生抵触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家长越催孩子“快点”,孩子反而越磨蹭;越提醒“仔细检查”,孩子反而越粗心的原因。这种喋喋不休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文章还提到了一位名叫小林(化名)的朋友,她从小在母亲的反复提醒中长大,无论是“降温了,穿秋裤”还是“多吃蔬菜”,母亲的提醒几乎无处不在。如今小林已经30岁,但母亲仍然每天通过微信发送多条提醒。小林表示,这些提醒让她感到压力和不安,感觉自己永远无法达到母亲的期望。
教育专家李玫瑾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她发现,在高频提醒的家庭中,78%的孩子存在拖延症,65%的亲子关系严重恶化。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解释了这一现象:过多的刺激和过强的要求反而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健康的提醒方式呢?文章给出了建议:用沉默和榜样来代替提醒。作家蒋勋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他的儿子小学时经常忘带作业,但他选择沉默观察,直到有一天儿子自己发现了问题并主动解决。这让他意识到,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提醒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思考。
文章最后强调,家长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没有一艘船会因为少了一句催促而迷失航向,也没有一个孩子会因为少了千万次提醒而停止生长。家长应该把提醒换成拥抱,把焦虑化为沉默,把控制欲碾碎成尊重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