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音频巨头,如今却深陷盈利困境和组织动荡之中。据凤凰网科技报道,尽管喜马拉雅在过去两年经历了大幅度裁员,员工数量已减半,但这家公司在去年终于实现了盈利。然而,这一好消息并未能掩盖其潜在被收购的阴影,据传潜在买家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但交易价格已大幅缩水。
喜马拉雅的员工们对于公司可能被收购的消息反应复杂。一位前员工透露,早在几年前,喜马拉雅就曾洽谈过卖身事宜,但当时的市场估值远高于现在。近期,收购传闻再次甚嚣尘上,但价格已大打折扣,这引发了员工们对于公司未来发展路径的广泛讨论。
据凤凰网科技了解,喜马拉雅在2021年底还有4342名全职雇员,但到了2023年底,这一数字已锐减至2637名。有内部人士透露,喜马拉雅在2023年底和2024年初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裁员,到2025年初,员工总数已不足1500人。这种剧烈的组织变动让员工们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喜马拉雅的盈利之路并不平坦。尽管去年实现了年度盈利,但这一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对AI技术的投入。在盈利战报中,AI被提及了8次,显示出公司对于AI技术的重视。然而,员工们对于这一转变却持谨慎态度,担心AI的广泛应用会导致人员裁减,进而影响公司的稳定性和员工士气。
喜马拉雅的商业模式一直围绕会员展开,但会员价值却长期被低估。公司高层曾多次强调要提升会员价值,减少对代理的依赖,以完成盈利目标。然而,内部员工却指出,公司在会员控价和销售渠道上存在严重问题,导致会员价格倒流和用户体验下降。
喜马拉雅在内容采买和UGC生态上也存在不足。为了降低成本,公司在PGC类内容的采买上愈发节约,但同时又未能建立起强大的UGC生态,导致付费用户增长乏力。据财报显示,喜马拉雅移动端月活用户增速已降至0.64%,付费率连续两年下滑至11%。
喜马拉雅的管理层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公司采用联席CEO制度,余建军和陈小雨轮流管理公司业务。然而,这种管理模式却导致了战略方向上的断层和内部管理的混乱。员工们表示,两位CEO的管理风格截然不同,导致公司战略频繁变动,让员工们无所适从。
在上市之路上,喜马拉雅也屡遭挫折。自2021年首次递交IPO申请以来,公司多次尝试冲击IPO但均未成功。期间,公司还曾传出被巨头收购的传闻,但均未能成行。如今,喜马拉雅已错过上市的最佳时机,资本市场上对音频故事的兴趣也逐渐减弱。
面对AI技术的冲击,喜马拉雅试图通过自研大模型来提升内容生产效率。然而,这一战略在落地过程中却面临着重重阻碍。一方面,员工们对于AI技术的接受程度不一;另一方面,公司在管理层面也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协调。
喜马拉雅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尽管公司实现了盈利,但员工流失、管理混乱和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它。在AI技术的冲击下,喜马拉雅能否找到新的增长点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