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换届,董明珠卸任总裁职务引发关注
近日,格力电器宣布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成员名单,董明珠继续担任第十三届董事会董事长,而总裁一职则由张伟接任。此次人事调整中,董明珠放下了兼任多年的总裁职务,这一变动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公告,张伟被选为总裁,并经其提名,董事会聘任了方祥建、刘华、李绍斌、胡余生、王凯为副总裁,廖建雄为财务负责人,章周虎为董事会秘书。这份名单虽然并无太多意外之处,但董明珠卸任总裁一职仍被视为一个显著的信号,标志着格力“接班人”问题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然而,就在这一消息发布后不久,董明珠的一番言论再次将她推上了风口浪尖。她明确表示:“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并补充说,“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这些言论迅速引发了各大媒体的谴责,知名媒体人胡锡进也公开发文要求董明珠道歉。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国内头部家电品牌纷纷布局全球市场,格力也不例外。然而,董明珠的这番言论无疑为海归人才流向格力设置了重重障碍。事实上,家电产品本身就是舶来品,许多国产品牌也是在借鉴和学习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董明珠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引发了人们对格力能否在全球化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担忧。
从格力的人才体系来看,海归群体确实处于边缘位置。有报道指出,格力的工程师团队中海归占比不足0.5%。相比之下,美的、海尔等竞争对手在海归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显得更为开放。Wind数据显示,2023年美的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员工占比达到8.2%,而家电行业平均海外留学人员占比预估区间为7%-12%。
在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投入方面,格力也落后于美的和海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格力研发人员为15282人,研发投入金额为70.06亿元;而美的和海尔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23242人和23889人,研发投入金额则分别为145.83亿元和108.21亿元。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格力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的不足。
格力在海外市场上的表现也相对弱势。Wind数据显示,2023年格力海外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12.21%,远低于美的的40.56%和海尔的51.9%。这虽然不能直接证明与董明珠的用人政策有关,但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格力在全球化布局上的滞后。
董明珠对海归人才的“排斥”或许源于对企业核心技术安全的担忧以及对员工“忠诚”的苛求。她认为本土培养的人才更能扎根企业,为格力的发展贡献力量。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相对保守的人才观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海归人才所具备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是企业打开海外市场大门的重要钥匙,而格力“婉拒”海归人才无疑限制了其海外业务的发展。
此次事件不仅引发了业界对格力人才战略的反思,也让整个家电行业开始重新审视人才多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在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家电行业正面临着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国际竞争等多重挑战。单一的人才结构显然无法满足企业全方位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坚持本土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合理引入国际化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成为了家电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格力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成员来看,多为格力“老人”。新总裁张伟在格力任职已达26年,其他高管也都有着丰富的格力工作经历。这进一步体现了董明珠对本土人才的信任和依赖。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依赖本土人才的策略是否还能继续支撑格力的未来发展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