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近日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2024年底,春节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认可,也标志着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天下和平”等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价值认同。
春节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尚书》记载,尧帝时期已有人通过观察星象、气象和物候来确定四季的起始时间,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颁布的《太初历》更是确定了以夏历正月朔日为岁首,这一历法一直沿用至今。春节的正式名称“元旦”或“新年”便源于此,民间则习惯称之为“过年”。
春节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与易学思想密切相关。周文王被囚禁期间重新推演八卦和六十四卦,创作《易经》,其中《乾》卦象征天体运行的刚健和生生不息,与春天的阳气萌生相对应,因此春节被视为新周期的开始,具有特殊的意义。
春节期间,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家庭团聚意识。春运期间,大量人群选择返乡过年,体现了对家庭和睦、团圆美满的追求。走亲访友、互致问候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美”理念的执着追求。
春节期间的祭祀活动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无论是敬天祭祖、礼佛拜神,还是各种民俗活动,如扫尘清洁、张贴春联、除夕守岁等,都是民众在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上的集中体现。这些活动不仅具有驱邪避害、除旧布新的实用功能,更形成了中国春节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热闹场景。
近年来,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提出,应将春节放在我国向联合国“申遗”的首位。他认为,春节的传承者不仅仅是少数人,而是每一个中国人。春节不仅是连接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承载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精神象征。
随着春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也开始了解和接受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他们效仿中国人贴春联、放鞭炮、祭祖先,用各种美好的方式辞旧迎新。春节有望逐步成为全人类共同认可和高度重视的“公共节日”和“文化盛事”。
春节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也为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的申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清明节为例,这一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传统精神和孝道文化,同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节申遗不仅能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文化,还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交流,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清明节的祭祀仪式、相关传说故事、传统习俗等,都属于文化遗产的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等范畴,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的定义。因此,将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国际影响力将持续扩大。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中国传统节日能够成功申遗,让全世界共同分享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