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深入探讨河西宝卷及其代表性曲牌《哭五更》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该论文由河西学院音乐系副教授殷志华撰写,详细分析了河西宝卷作为甘肃河西地区独特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河西宝卷融合了叙事、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哭五更》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曲牌之一,不仅在当地民间仪式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还承载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影响力。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哭五更》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河西地区文化记忆和集体认同的重要载体。
论文通过音乐人类学、音乐符号学与情感表达理论的结合,对《哭五更》曲牌的音乐文本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哭五更》以“五更”为时间线索,将故事情节或情感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通过时间结构的安排和情感递进的方式,构建出完整的故事情节或情感脉络。这种独特的音乐结构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使其成为情感表达和文化记忆传递的重要工具。
殷志华教授在论文中指出,《哭五更》的唱词往往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情感展开,通过五个时段的叙述,情感逐渐递进,形成由浅入深、由弱到强的情感发展轨迹。同时,唱词的基本句式灵活多变,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需要。这种灵活性不仅丰富了《哭五更》的表现形式,也使其在不同版本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音乐结构上,《哭五更》与民歌《哭五更》存在密切的互源互生关系。通过对两者曲谱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它们在调式、节拍、音阶、旋法和结构项上高度一致,表明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或相互影响。这种关系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音乐“一源多流”的传承特点,也展现了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
论文还探讨了《哭五更》的情感表达机制和心理净化功能。通过情感递进结构和“哭腔”的艺术处理,《哭五更》为听众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情感体验过程,使他们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净化和心理调适。这种功能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智慧,也揭示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记忆载体和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作用。
论文还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哭五更》在河西地区民间文化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敕封平天仙姑宝卷》中,《哭五更》通过五更的时间结构和情感递进,生动展现了霍去病及其士兵们在绝境中的心理变化,深刻反映了河西地区人民在面对苦难时的情感历程和心理变化。
殷志华教授的这篇论文不仅为河西宝卷和《哭五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通过深入剖析《哭五更》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该论文为理解河西地区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