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十八世纪欧洲如何翻刻清代宫廷园林版画?文化交融背后的误解与想象

2025-05-11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一股来自东方的艺术风潮悄然兴起。这场风潮的源头,竟是远在中国清代的宫廷版画。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文化交流现象,特别是关于清代宫廷园林版画在欧洲的翻刻与传播。

《御制避暑山庄诗》木刻原本

这一切的起点,要追溯到1724年。当时,意大利传教士马泰奥·里帕(Matteo Ripa)在结束了他长达13年的中国宫廷服务后,携带大量中国珍宝返回欧洲。其中,一套由他自己制作的铜版画作品《御制避暑山庄诗》尤为引人注目。这套版画直接仿制自中国木刻原本,由康熙皇帝下令制作,不仅展示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风貌,还融入了西洋画法的明暗、透视元素,对当时的欧洲观众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视觉体验。

马国贤的这套铜版画在英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被第三代伯林顿伯爵理查德·博伊尔收藏后,更是被视为推动英国园林设计革命的重要力量。然而,海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这套作品在英国的受众其实并不广泛,对“中国风格园林”观念的影响也有限。

尽管如此,马国贤的铜版画还是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兴趣。在他带回铜版画近三十年后,欧洲开始了对这些作品的复制与传播。其中,1753年伦敦出版的一部铜版画册《中国皇帝的北京皇宫及主要园林》尤为引人注目。这部画册共收录了二十幅铜版画,其中十七幅直接翻刻自马国贤的作品。

《中国皇帝的北京皇宫及主要园林》铜版画册

这部画册的出版,不仅展示了欧洲人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浓厚兴趣,还暴露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陌生与误解。例如,画册中对景点名称的翻译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甚至出现了将“青枫绿屿”误译为“The Great Rock and Black Tree”的明显错误。画册中还增添了一些装饰性图案,如凤凰、鸳鸯等,这些图案虽然夸张怪趣,但并不忠实于中国文化中的固有形象,而是欧洲“中国风”(Chinoiserie)的产物。

除了这部画册外,法国地图绘制师兼版画发行人乔治·路易·勒鲁热也推出了园林学图册《时尚新式园林详考》。这部图册共出版了二十一册,其中多册涉及中国园林及山水景观。勒鲁热在翻刻清宫木刻版画时,虽然避免了直接翻译景点名称所带来的麻烦和错误,但仍然暴露了对中国文化的陌生。例如,他将圆明园中的景致以一种十分别扭的次序呈现,完全打破了原书造园结构的内在逻辑。

勒鲁热《时尚新式园林详考》(局部)

尽管存在诸多不足和误解,但这些翻刻的清宫版画仍然在欧洲大陆上广泛传播,为王致诚等人的口述提供了视觉证据。同时,它们也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版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与探索。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翻刻的版画与原作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无论是技法还是风格,它们都无法完全还原原作的神韵。因此,在欣赏这些版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它们只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片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