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这位1930年出生的投资巨擘,以其无与伦比的工作热情和对投资的无限热爱,长久以来一直是业界的神话。他形容自己每天都能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即便是在翻阅了几十年的财务报表后,也从未感到丝毫厌倦。
然而,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即便是“股神”也难以逃脱自然规律的束缚。进入90岁高龄后,巴菲特开始感受到衰老的迹象:视力逐渐模糊,记忆力减退,甚至身体平衡也出现了问题。他深知,这些变化是不可逆转的。
“股神”毕竟也是凡人,无法超越生老病死的界限。但即便是在这样的高龄,巴菲特依然保持着对自己的信心,坚信自己仍能发挥余热。
尽管已经95岁高龄,巴菲特仍然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派得上用场”。他早已开始为退休做准备,并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会上宣布,将于2025年晚些时候卸任CEO一职,将权力交接给格雷格·阿贝尔。这一消息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感慨,许多人认为,一个时代即将画上句号。
巴菲特的一生,见证了无数的大事件,他的事业始终保持着长盛不衰的态势,这也是他备受尊敬的原因之一。即便是在生命的黄昏时刻,他依然对自己充满信心,坚信自己在关键时刻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现在做决定时不会遇到任何困难,就像我过去几十年一样。”巴菲特如是说。他坚信,在市场恐慌时,他仍能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当价格下跌或其他人感到恐慌时,他并不会感到害怕。这种勇气与自信,与年龄无关。
查理·芒格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们两人都拥有罕见的天赋和适合投资的个性,这正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所在。性格的塑造极为困难,但正是这些独特的性格,让他们成为了投资界的传奇。
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哲学简单而深刻:“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然而,知易行难。尽管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方法,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判断、时机把握以及果断出手的勇气。
真正的伟大人才是罕见的。有些人经过训练可以成为人才,有些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优秀,但真正伟大的人才却并非通过所谓的“认知升级、自我提升”所能培养出来的。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自己应该成为的人,无需刻意追求。
巴菲特之所以选择格雷格·阿贝尔作为接班人,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阿贝尔在完成任务、管理调整以及帮助他人等方面的卓越能力。尽管巴菲特的头脑依然敏锐,但他深知自己的能量水平已经受到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退休后的巴菲特并不会闲下来。他依然会跟随自己的兴趣,继续与自己喜爱的人一起工作,享受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需要能力来构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高智力的表现之一。
巴菲特的一生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投资者,更是一位智者。他的投资理念和人生哲学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在他看来,做有用的事、成为一个可以利他和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是让人生价值最大化的关键。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只为了赚钱而活着,那么人生就会变得非常局限和狭隘。
巴菲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