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全球科技报告《中国AI:巨人觉醒》揭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壮志。这份长达97页的报告强调,中国正致力于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导者,而DeepSeek-R1开源大语言模型正是这一愿景的重要催化剂。然而,中国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其自上而下推动的人才、创新、数据和基础设施生态体系。
报告指出,中国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实体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旨在通过市场规则实现产品商业化,并提升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的生产力。这一战略导向使得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形成了教育、研究、投资与企业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美国人工智能主要聚焦于消费应用领域不同,中国则更加注重商业应用,如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能客服和数字人等领域。
报告中深入分析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并探讨了哪些行业和企业将最快受益于人工智能并实现盈利。基础设施、平台、应用以及硬件等领域凭借自身优势,在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占据了先机。摩根士丹利认为,中国人工智能的领先地位不仅取决于能否打造出强大的生态系统,更在于能否快速开发和采用这些新的人工智能工具。
在基础设施层面,尽管面临美国的限制,中国AI GPU的自给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34%提升至2027年的82%。华为、寒武纪等企业积极创新,推动了硬件的发展。例如,华为的Ascend系列芯片及“AI-in-a-box”产品,有望在技术突破和市场份额扩大中受益。联想作为另一家领先企业,其主营业务将全面受到AI的驱动,包括AIPC、AI手机及AIOT的大规模换机潮,以及AI算力和数据管理需求的持续增长。
数据中心行业同样受益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尽管之前存在过度供应的问题,但行业需求在2024年第三季度已经越过拐点,目前正以不均衡的结构快速消化库存。预计数据中心行业整体新预订量将大幅增长,从2024年的2.1吉瓦增至2025-2027年每年的3.7吉瓦。
在平台方面,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发展将加速中国IaaS/PaaS市场的增长,并提升云厂商的盈利能力。阿里、腾讯等云服务提供商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先锋,其云业务将随着人工智能需求的增长而受益。腾讯的混元大语言模型最初主要应用于微信生态系统内,以提升广告定向投放和内容创作的效果,同时也用于游戏业务。阿里云则拥有卓越的云基础设施,并运营着中国最大的模型即服务社区。
在应用层面,中国在2C和2B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均展现出优势。2C领域,超级应用和人工智能原生应用发展迅速,如微信通过集成人工智能功能,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2B领域,从2025年起,企业级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速度将快于公有云。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同样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报告还提到了其他相关支持性行业,如能源和量子计算。随着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增长,预计到2035年将占中国总电力需求的10%。中国在推动绿色能源在数据中心的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也取得了突破,如“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发,为人工智能及其他行业提供了新的计算能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