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模型领域,Kimi chat曾以其突破性的“200万上下文”技术,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时过境迁,Kimi在月活榜上的排名已从昔日的第二名滑落至第四名,其市场地位正面临严峻挑战。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DeepSeek、字节豆包、腾讯元宝分别以1.94亿、1.16亿和4164万的月活用户数占据前三甲,而Kimi则以1820万的月活数位列第四。与去年10月公布的3600万月活相比,Kimi的月活量几乎减半,这一变化无疑给其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月活下滑的困境,Kimi的创始人杨植麟并未坐以待毙。他意识到,要提升用户留存,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于是,Kimi开始尝试切入垂类领域,通过提供更专业、更垂直的服务来吸引新用户。
今年4月,Kimi与财新传媒达成合作,用户在提问财经相关内容时,Kimi将结合财新传媒的专业报道内容生成答案。这一举措旨在提升Kimi在财经领域的专业度和信源质量。然而,实际效果似乎并未如预期般显著。有用户在尝试使用Kimi分析腾讯最新财报时,发现其生成的答案虽然引用了财新网的内容,但部分引用内容无法直接查看到原出处,需要下载财新APP登录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
除了财经领域,Kimi还试图在医疗领域发力。据称,Kimi正在布局AI医疗产品,以提升在医疗领域的搜索质量。然而,在尝试提问宠物医疗问题时,Kimi的回答信源并未显示有国内专业平台或APP的参与,可见在宠物医疗这一细分领域内,Kimi的信源储备还有待完善。而在日常医疗领域,Kimi的信源储备则相对更加丰富。
在寻求外部合作的同时,Kimi也在努力拓展自身的社交属性。近期,Kimi在小红书平台发起了“21天打卡挑战”,用户可以直接在小红书内与Kimi对话,并完成一系列AI任务以兑换周边及算力奖励。这一举措不仅为Kimi带来了更多的曝光机会,也为其触达C端用户提供了新途径。
然而,Kimi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DeepSeek等竞争对手的崛起,AI大模型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大厂们纷纷推出自家的AI业务,并通过砸钱推流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这使得Kimi等独立AI大模型公司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据某头部创投机构相关人员透露,今年投资人关注的焦点已从能否做出产品转向投产比和实际的落地场景。这一变化无疑加剧了Kimi等公司的资金压力。在缺乏新融资到账且内部造血能力紧张的情况下,Kimi需要持续投入资金以支撑其转型和发展。
尽管如此,杨植麟并未放弃对Kimi未来的信心。他认为,满足用户需求而非赢得比赛是月之暗面的使命所在。因此,Kimi将继续在垂类领域和社交属性上发力,以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Kimi能否成功转型并实现用户留存的提升,仍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