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狂犬病的深度解读,引起了广泛关注。
提到狂犬病,人们往往第一时间联想到凶猛的犬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狂犬病并非犬类的专属,许多看似温顺或不起眼的动物同样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者。
首先,让我们打破一个常见的误区。狂犬病并非只与犬类有关。除了犬类,猫咪,特别是流浪猫,在争斗时其爪子和牙齿可能携带狂犬病毒,成为隐藏的威胁。蝙蝠也是狂犬病毒的“超级传播者”,它们的唾液和尿液中均含有病毒,甚至无需直接咬伤,仅通过呼吸飞沫就可能使人感染。
除了猫和蝙蝠,一些在欧美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如狐狸、浣熊和臭鼬,也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播者。尽管在国内这些动物较为罕见,但野外露营时仍需保持警惕,避免与它们接触。
狂犬病的传播方式同样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咬伤。例如,如果伤口被动物舔舐,病毒可能迅速进入体内。与蝙蝠的亲密接触,尤其是直接接触,属于高风险暴露,必须立即处理伤口、接种疫苗并注射被动免疫制剂。接触动物后未洗手而揉眼睛,也可能导致病毒感染。
狂犬病的症状同样具有迷惑性。在发病前,患者可能会感到伤口周围瘙痒、麻木或刺痛,仿佛有小蚂蚁在爬行。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恐水、恐风等症状,看到水或听到风声都会引发喉咙发紧和全身抽搐。从初期症状到死亡,可能仅有几天的时间,且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几乎无法挽回。
面对狂犬病的威胁,预防是关键。一旦被动物咬伤或接触,应立即采取“洗-消-打”三字诀进行自救。首先,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彻底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其次,用稀释碘伏或其他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最后,尽快接种狂犬疫苗。国家批准的狂犬疫苗免疫程序包括5针法和4针法,具体接种方案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
总之,狂犬病是一种不容忽视的严重疾病。通过加强预防意识、了解传播方式和症状特点,并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我们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