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蓝思科技转型之路:港股能否成为其新故事的听众?

2025-07-02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蓝思科技转战港股:能否打破“果链”宿命?

蓝思科技,这家曾以iPhone玻璃组件声名鹊起的制造企业,如今站在了新的资本十字路口。2025年7月9日,它将正式挂牌香港股市,这标志着蓝思科技正试图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启其资本故事。

然而,这次上市的背景却远非风光。2025年初,美国宣布对中国消费电子核心组件加征高额关税,蓝思科技的股价应声暴跌,单日市值蒸发超过360亿元。在此关键时刻,公司不仅宣布向创始人周群飞家族分红超过12亿元,还悄然启动了港股招股流程,计划募资近46亿港元。

蓝思科技的标签众多:果链巨头、玻璃女王、湖南制造的代表。但此次港股之旅,更像是对其过往辉煌与困境的一次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苹果订单曾是其增长的核心动力,但如今却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天花板。尽管苹果营收占比已从2022年的71%降至2024年的49.5%,但其对蓝思盈利能力的压制却愈发明显,毛利率已降至近十年来的低点。

机构撤离、估值下滑、股东结构分散,蓝思科技在A股的信用支撑已接近极限。此刻转战港股,它试图通过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来赢得资本的信任:从折叠屏到汽车玻璃,从人形机器人到东南亚产能布局,蓝思科技正努力摆脱“果链”的标签,寻求新的增长点。

蓝思科技为何选择此时赴港?答案或许在于其在A股市场已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尽管过去十年蓝思科技在A股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如今这些标签反而成为了融资的负担。2021年高达150亿元的定增计划仅部分实现,大量资金以闲置状态存在,而公司却在2021至2024年间分红高达94亿元,其中超过六成为周群飞家族所得。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质疑,也加速了机构投资者的撤离。

港股市场对中资制造企业的包容度虽然有限,但蓝思科技仍然吸引了小米、瑞银等十家基石投资者的认购,总额超过14亿港元。这得益于蓝思科技在特斯拉、比亚迪等大牌客户中的稳固地位,以及此次募资相对低廉的估值。然而,对蓝思科技来说,这笔资金可能是其生存的关键——直接关系到UTG柔性玻璃、折叠屏模组等转型项目的产能能否落地。

蓝思科技的困境在于其对苹果的深度依赖。尽管近年来苹果订单占比有所下降,但这并非蓝思成功拓展新客户的结果,而是苹果自身压缩采购量、加快切换供应商所致。苹果从不让任何一家供应商变得太重要,这一铁律让蓝思科技陷入了“规模越大,利润越薄”的困境。为了跟上苹果的产品迭代,蓝思科技持续投入高强度的资本开支,但这些产线和设备几乎都为苹果量身打造,一旦失去订单,资产减值风险立刻显现。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蓝思科技开始布局车载玻璃、可穿戴设备等方向,试图推动产品技术向更高附加值领域延伸。然而,现实却远非如此乐观。尽管蓝思科技在折叠屏玻璃、汽车玻璃、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些“第二曲线”业务加总后的收入占比仍未超过15%。蓝思科技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明知苹果的压制和风险,却短期内无法真正脱钩;想突围,但大部分资金、产能、现金流仍被绑定在果链体系之内。

蓝思科技的转型之路并不平坦。UTG折叠屏玻璃市场尚未规模化,竞争激烈;智能汽车玻璃业务虽然客户名单亮眼,但毛利率低下,且项目初期投入成本高;人形机器人业务更是处于研发期和验证期,远未形成盈利能力。这些数据表明,蓝思科技的转型方向虽然正确,但每一条都困难重重,行业尚未大爆发,盈利能力尚未建立,资源投入已然巨大。

更令人担忧的是,蓝思科技在A股市场的信任危机。尽管其财务数据显示资金回笼能力并未明显恶化,但“拿着募资搞分红”的操作直接击穿了机构投资者的信任底线。截至2024年底,蓝思科技的A股股东结构已明显“散户化”,机构投资者几乎清仓。此次赴港融资,是蓝思科技对上述信任缺口的正面回应,试图借由香港资本市场搭建一个全新的信用场域。

然而,这场押注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蓝思科技选择了港股作为舞台,试图用新的客户结构、新的制度标签和新的资本关系讲述一个不同于过去十年的故事。但故事的分量不取决于它讲得多好,而是讲完之后能否兑现。蓝思科技能否打破“成也苹果、困也苹果”的宿命?这一切都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