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为市的一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火正熊熊燃烧。近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一行七名学生,在指导老师艾明旭的带领下,走进了无为鱼灯国家级传承人任俊堂先生的家,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索之旅。
无为鱼灯,这一源自北宋、盛于明清的传统手工艺,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每一盏鱼灯,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需要经过选料、扎骨、裱糊、彩绘等繁琐而精细的步骤方能完成。在任老先生的工作室里,清脆的竹篾编织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任老先生亲自上阵,为学生们演示了鱼灯的制作过程。他强调,虽然如今竹编材料可以网购,但亲手制作的过程不可或缺。鱼灯的骨架比例需精确到厘米,鱼头、鱼腹、鱼尾的比例分配更是有着严格的讲究,这是鱼灯舞动时能否栩栩如生的关键。学生们在任老先生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竹篾,逐渐呈现出鱼形的轮廓。
鱼灯的“皮肤”选用白纱,俗称蒙纱。任老先生向学生们介绍了鱼灯图谱的历史与变迁,指出过去制作鱼灯需要全家总动员,而如今许多步骤已经得到了简化。彩绘图案同样蕴含深意,头鱼绘牡丹,二鱼绘菊花,花卉与造型的完美融合,使得鱼灯既具有观赏性,又富有文化内涵。面对学生们关于传统原味是否会被改变的担忧,任老先生以豁达的心态表示:“手艺是根基,创新是枝叶。只有年轻人不断为鱼灯注入新的活力,它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鱼灯制作的过程,是对匠人耐心与专注的极大考验。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民间手艺的存续显得尤为珍贵。每一盏鱼灯,都凝聚着匠人数十年如一日的经验与打磨。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连接文化与经济的桥梁,肩负着超越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
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无为鱼灯的制作技艺,更让他们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对于手艺的执着与热爱。任老先生对制作步骤的严谨态度、对传统图案寓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年轻人的倾囊相授,都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这份“慢工出细活”的坚守,正是激活地方经济活力、实现文化赋能发展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学习鱼灯制作,为家乡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