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申报馆THE PRESS的二楼,一场别开生面的摄影展览——“逐日者”吸引了众多目光。此次展览的主角是针孔摄影大师陈晓峰,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古老摄影术的魅力,更是对时间与耐心的深刻致敬。
陈晓峰,这位来自浙江衢州的美术教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便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起初,他只是受到一位摄影干事的影响,开始学习黑白胶卷的冲洗和照片制作。然而,随着对摄影艺术的深入探索,他逐渐发现,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表达与创造。1997年,面对衢州老城的拆迁浪潮,陈晓峰拿起相机,用镜头捕捉那些即将消失的记忆。
在二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陈晓峰创作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作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的针孔摄影系列。2009年,他在一本旧杂志上读到了关于法国艺术家拍摄太阳轨迹的报道,这激发了他拍摄太阳的灵感。于是,他开始尝试将传统相机改装为针孔相机,用以捕捉太阳的轨迹。
从2013年起,陈晓峰开始自制针孔相机,并将它们安装在工作的艺术楼屋顶上。经过无数次的摸索与尝试,他终于成功拍摄到了长达六个月之久的太阳轨迹照片。这些照片不仅展示了太阳从冬至日到夏至日的壮丽变化,更蕴含了时间的深邃与宇宙的奥秘。
在展览现场,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陈晓峰的针孔摄影作品,还可以看到他自制的针孔相机展示以及相关的制作笔记。这些相机以历史上对光学原理发现的科学家和对摄影术诞生有贡献的发明家命名,如“墨子号”、“亚里士多德号”、“牛顿号”等,每一台相机都承载着陈晓峰对摄影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和物理系教授金晓峰在开幕讲座上对陈晓峰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张力奋认为,陈晓峰是“长期主义”的圣徒,他的痴迷与坚持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而金晓峰则从科学的视角出发,强调了陈晓峰作品所体现出的“体验”价值,认为这些作品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与科学之奇。
陈晓峰的作品不仅是对古老摄影术的致敬,更是对时间与耐心的深刻诠释。正如他所言:“针孔相机是一种学习工具,它教会我们让时间变得更熟悉,它教我们学会忍耐。”在这场展览中,观众不仅看到了令人震撼的摄影作品,更感受到了陈晓峰对摄影艺术的执着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