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华人科学家年薪过亿,OpenAI人才流失,AI江湖变天了?

2025-07-13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近期,OpenAI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困境堪比古典名著中的艰难取经之路。先是核心团队中的两位关键成员被meta挖走,其中一位还是4o图像生成团队中的杰出华人女性科学家。紧接着,在收购Windsurf公司的关键时刻,谷歌横刀夺爱,不仅阻止了这次收购,还成功挖走了Windsurf的核心团队和技术。这一系列事件,让OpenAI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meta的“挖角”行动异常迅猛,目标直指OpenAI的Allan Jabri和Lu Liu。Jabri是视觉常识学习领域的佼佼者,而Lu Liu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90后华人女博士,她刚在4o团队中开发出备受欢迎的吉卜力画风功能。meta为了吸引这两位人才,不惜成立了新的“超级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开出了令人咋舌的薪酬条件。据传,meta为这些华人科学家提供了总额高达3亿美金、为期四年的合同,第一年即可解锁1亿美金。这一举动,无疑是对OpenAI的一次重大打击。

meta的挖角行动,被一些人视为“华人科学家的胜利”,但实际上,这更像是资本力量的胜利。Lu Liu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从华南理工本科毕业后,她在澳洲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微软、谷歌、Character.AI等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面对meta开出的天价薪酬,她最终选择了离开OpenAI。这背后,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考量,更是meta在AI竞赛中急于追赶的焦虑体现。

谷歌的“截胡”行动同样令人震惊。在OpenAI与Windsurf的收购谈判进入关键阶段时,谷歌突然宣布介入,不仅阻止了收购,还成功挖走了Windsurf的核心团队和技术。这一操作,既规避了反垄断审查的风险,又让谷歌获得了最宝贵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对于OpenAI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OpenAI收购Windsurf的失败,竟然与其“金主爸爸”微软有关。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微软担心OpenAI收购Windsurf后可能不再允许其使用相关技术,从而违反了双方的合作协议。因此,微软在审批过程中设置了障碍,导致收购失败。这一事件,进一步凸显了OpenAI在微软控制下的尴尬处境。

OpenAI的困境,不仅来自于外部的挖角和竞争压力,更源于其内部的“身份危机”。作为一家以“非盈利组织”起家的公司,ChatGPT的爆火让OpenAI陷入了转型的困境。它一方面想赚钱,另一方面又想维持理想主义的人设。然而,微软的投资合同却像一把枷锁,束缚了OpenAI的发展。特别是合同中的“AGI条款”,让OpenAI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并赚取巨额利润后,可能面临失去模型独占权的风险。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OpenAI也试图进行反击。上周,它成功挖来了四位大牛级人物,包括在meta工作了9年的华人科学家Angela Fan以及马斯克xAI团队的两位成员。然而,这些反击行动似乎只是杯水车薪。meta挖走的是OpenAI核心业务线的骨干成员,而OpenAI挖来的大多是边缘角色。meta开出的天价薪酬也让OpenAI的薪酬成本不堪重负。

这场AI人才战争已经变得愈发激烈和残酷。以前,企业靠技术愿景和理想主义吸引人才;现在,却要靠美金的厚度来砸人。这种疯狂的军备竞赛,不仅让小公司难以生存,也让大公司背负了沉重的负担。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培养的AI人才已经成为全球顶流,但我们自己的AI公司却很难留住他们。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AI生态到底缺了什么?是资金不足,还是发展环境不够优越?

OpenAI的困境,是理想主义与资本现实碰撞的必然结果。在这场巨头的游戏中,普通人看到的是天价薪酬和人才流动的热闹场面;从业者则感受到了不进则退的焦虑和压力;而真正的大佬们,正在用美金和人才悄悄划分未来AI世界的势力范围。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禁要问:在资本的游戏里,还有谁能坚守理想主义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