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AI眼镜战火升级,影目CEO:小米入局带动销量翻番,行业迎来新篇章

2025-07-17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AI眼镜赛道在2025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这一转变令人瞩目。曾经,这一领域几乎只有少数国有资本的关注,但如今,各大产业战略投资者和市场化基金纷纷涌入。

“2025年,整个行业的投资氛围彻底变了。”被誉为“AR四小龙”之一的影目科技CEO杨龙昇表示,他们最近的B2轮融资在短短两个月内便顺利完成。经过与众多投资者的深入交流,影目科技最终获得了由普华资本、梁溪产发集团和神骐资本(58同城旗下)联合投资的1.5亿元人民币。

杨龙昇在智能穿戴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从酷派智能穿戴部负责人到创立影目科技,他见证了行业的起起伏伏。如今,AI眼镜已成为行业探索AI落地的重要方向之一,因为它离人类的眼睛最近,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是理想的场景和入口。

影目科技的INMO AIR 3 AI眼镜以其1080P显示、双目全彩及集成AI语义交互、空间计算、多屏协同等能力脱颖而出。这股热潮的真正起点可以追溯到2024年,meta与老牌眼镜厂商Ray-Ban合作的AI眼镜销量突破200万台。随后,国内大厂和创业公司纷纷跟进,影目科技在去年11月便抢先发布了INMO AIR 3。

小米在6月底发布的AI眼镜更是将这一热潮推向了新的高度。杨龙昇透露,自小米入局以来,智能眼镜行业的整体流量增长了近十倍,各家眼镜厂商今年的销量预计也将有两三倍的提升。他认为,小米的入局对行业是积极的推动,拉开了AI眼镜新时代的序幕。

目前,AI眼镜领域的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一类是以小米、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另一类是“AR四小龙”(影目、Xreal、Rokid、雷鸟)等AR眼镜厂商,它们纷纷将业务拓展至AI眼镜;还有一类是没有眼镜经验但寻求转型的新入局者,如闪极、华强北等厂商。尽管门槛相对较低,但AI眼镜赛道实则挑战重重。

杨龙昇认为,未来AI眼镜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硬件、AI能力和供应链。在硬件方面,轻量化、小型化以及光学显示技术的极致化将是关键。AI能力方面,如何利用AI提升数据获取和空间计算能力,避免同质化现象,将是厂商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在供应链层面,如何降低成本,加速AI眼镜进入大众市场,同样至关重要。

影目科技在AI眼镜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INMO AIR 3已经实现了产品成熟、用户验证和商业路径清晰。杨龙昇表示,尽管大厂已经入局,但创业公司仍有两三年的窗口期来打造头部品牌。影目科技目前无论是市占率还是产品领先性,都高于大厂。

在成本构成方面,杨龙昇以小米眼镜为例进行了拆解。他表示,小米眼镜的成本大头是芯片,尤其是高通的AR1芯片,成本约为44美金,加上主板和其他传感器,整体BOM成本约为1200元左右。而影目科技等更高一级的形态,由于增加了显示单元模组,成本会更高。

尽管华强北等厂商也涌现出AI眼镜方案,但杨龙昇认为,真正的AI眼镜需要在AI功能和交互体验上做好,这需要大量的软硬件研发和细节优化。华强北的产品只是简单的安防摄像头加上眼镜外壳,无法参与真正的AI眼镜竞争。

对于AI眼镜的未来,杨龙昇表示,短期内可能仍偏同质化,主要集中在会议、翻译、生活助手等刚需场景。但随着技术的发展,AI能覆盖的场景将越来越多,眼镜厂商需要将AI应用到OS层的中间层,重构交互体验。长期来看,杀手级应用可能会出现在娱乐和社交场景,而供应链的持续优化和国产化率的提升,将是加速AI眼镜进入大众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