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名为《大状王》的原创音乐剧在内地巡演中大获成功,场场座无虚席,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
《大状王》由香港西九文化区与香港话剧团携手打造,是近年来香港原创音乐剧中的佼佼者。自1972年首部香港原创音乐剧《白娘娘》问世以来,香港音乐剧已历经五十余载风雨兼程,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艺术风格的成熟,再到商业模式的成功探索,香港音乐剧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多元包容的独特风格。
《大状王》的成功,离不开它对香港“公堂喜剧”传统的深刻挖掘与重塑。剧中,“申冤”“翻案”“终审”三场公堂戏,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法庭之中。这些情节设计,不仅契合了观众对翻案叙事的期待,还让人联想到周星驰等香港喜剧明星的经典作品,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审美经验与情感记忆。
然而,《大状王》并未止步于流行文化的表面呈现,而是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引领观众走向更深层次的哲理与情感探讨。主角方唐镜,一个市井讼师,巧舌如簧,却在功名利禄中迷失自我。他通过唱起《道德经》,意识到自己“半生作茧”,唯有放下执念,才能修得新生。而阿细,一个为了复仇而纠缠方唐镜数十年的女子,最终也因看到方唐镜的转变而唱出《撒一场白米》,心无挂碍,摆脱心魔,抵达新的境界。宋大妈所唱的《有阵时》,更是将人生的苦辛与达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让人动容。
在艺术表达上,《大状王》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作词坚持使用粤语正字,充分发掘粤语在音乐剧中的独特韵味;作曲则巧妙融合粤剧元素,将对白为主导的公堂戏改为唱段推动剧情,这一创新之举令人耳目一新。该剧还融合了南音、圆舞曲、摇滚等近三十种曲风,通过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民乐,中式旋律搭配西式和声,探索音乐剧的无限可能。
《大状王》的创作历程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创作团队自行发起项目,通过剧本围读和工作坊不断修改剧本,再预演收集观众意见进行微调。历经十年的精心打磨,该剧终于呈现出成熟的艺术面貌与开阔的情感格局。这一创作模式,也改变了香港音乐剧“先有委约后有作品”的传统模式,为锻造精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大状王》的成功,不仅展现了香港原创音乐剧在发掘地方经验、唤起集体记忆、融合跨文化风格方面的实力,更为华语音乐剧的未来实践提供了鲜活而极具辨识度的创作范式和发展路径。它无疑将成为华语音乐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