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电行业的热闹喧嚣中,「董明珠健康家」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但提及「小雷智能家居」,或许会让部分消费者感到陌生。
近期,在建博会上,「小雷智能家居」这一名字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这家企业究竟是何方神圣?它是否与雷军或小米有所关联?
事实上,「小雷智能家居」隶属于广东小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其老板同样姓雷,与雷军及小米并无直接联系。尽管其招牌字体与小米的「xiaomi」字体有些许相似,但从常规逻辑来看,「小雷智能家居」这一命名并无不妥。
有趣的是,「小雷智能家居」这个名字中的「小雷」,让人不禁联想到雷科技的IP形象「小雷」。雷科技自2014年成立以来,便以「关注智能家居、智能硬件、智能生活」为定位,尽管如今已发展成为聚焦AI硬科技的新媒体机构,但「小雷」这一称呼早已深入人心。
因此,将「小雷智能家居」视为碰瓷雷军和小米,或许有些过分。然而,米粉们的这种感受也不难理解。雷军与小米的形象已高度绑定,形成了「雷军即小米,小米即雷军」的深刻印象,这无疑是高管IP化的结果。
所谓高管IP化,即将企业创始人或核心高管的形象进行人格化、标签化处理。成功的案例中,高管不仅掌舵企业发展,更成为企业的代言人和流量入口。雷军无疑是国内高管IP化的典范,其独特的普通话口音、商务休闲的着装、平易近人的形象以及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共同塑造了一个生动的雷军IP。
然而,随着雷军IP形象的深入人心,消费者也开始对类似名称的品牌产生敏感。一个带有「小雷」字样的品牌出现,即便只是以创始人姓氏命名,也难免被外界认为是碰瓷雷军。这种所谓的「偷家」,实际上是雷军作为高管IP向外扩散的必然结果。
那么,既然高管IP化存在被「偷家」的风险,甚至可能模糊品牌边界,为何仍有众多企业乐此不疲地推行这一策略呢?原因在于,高管IP化相较于使用外部代言人,效果更佳且更可控。它能打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对立局面,塑造平易近人的企业形象。同时,高管与企业发展方向、利益高度绑定,相较于外部代言人模式更加稳定可靠。
当然,高管IP化并非想做就能做,想红就能红。不少品牌的口碑崩塌,都与高管IP化密不可分。以董明珠为例,她作为最早尝试高管IP化的企业家之一,虽然成功塑造了「格力等于董明珠」的强绑定形象,但也因此给格力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那些针对小米的激烈抨击、对外的「迷惑发言」以及亲自设计的玫瑰空调,都成为了高管IP化的失败案例。
回到「小雷智能家居」这一话题上,其被「误伤」的根源在于「雷军」这两个字在大众心中已成为一整套品牌、设计语言、产品逻辑与价值观的集合体。这种高识别度、高信任度的个人品牌,是雷军多年经营的成果。因此,「雷军IP」才如此容易被联想、被误解甚至被「借用」。然而,雷军的案例难以被照搬,其IP的建立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努力。
每个老板都梦想成为下一个雷军,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愿。高管IP做得再好,也只是品牌的一部分。一个人的形象再鲜明,也难以撑起所有用户的信任感。因此,在决定是否推行高管IP化之前,企业应深思熟虑,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