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教师的教育智慧:九点心路历程分享
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三十余载后,一位老教师于两年前正式退休。在悠长的教育生涯中,他与无数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积累了宝贵的教育心得。近日,他整理出九点教育感悟,与年轻教师共勉。
细节之处见真情,与学生互动显智慧。初次见面时,他主动向内向或成绩稍差的学生打招呼,以此拉近师生距离。课堂上,他向学生借文具或请求帮忙时,总是不忘真诚致谢。每讲完一个问题,他都会询问学生是否讲清楚,而非直接问学生是否听明白,这样的互动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关怀。
尊重多元成长,不强求学科全覆盖。他深知学生的兴趣是多维的,智能是多元的,因此从不强求所有学生都喜欢他的学科,也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掌握他所教的学科知识。他认为,让学生过度投入“补短板”既不科学也不道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无益处。
善待“学困生”,看见他们隐性素养的力量。在他看来,学业表现暂时落后的学生,未必会在社会上发展得差。他们往往具备更强的耐寂寞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常被教师忽视的隐性素养,往往成为他们日后成功的关键。
理性看待特长激励,避免天赋变负担。他提醒年轻教师,对学生的艺术或技术特长应理性看待,一味夸大激励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艺术和技术特长多与天赋相关,若学生因教师激励而过度投入,反而可能误入歧途。
关注“学优生”精神成长,超越功利目标。他特别强调,学业特优生同样需要关注,尤其是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和心理健康。现实中,不乏抑郁、心理不健康甚至走向极端的学业优等生。他还反对向学生灌输过于功利的价值观。
直面教育失误,勇于道歉。他鼓励年轻教师,若在教育过程中犯错,应鼓起勇气向学生道歉。他曾因年轻气盛、不懂教育本质而伤害过学生,如今希望能有机会在合适的场合真诚致歉。
退休后与学生相处,放下教师架子。他分享道,退休后前往已成为领导的学生所在部门或单位时,应尊重学生的身份和地位,切勿时时摆出教师架子。在学生的同事面前,更应尊重这些“过去的学生”。
拒绝炫耀,接纳学生多元人生。他告诫年轻教师,切勿总把教出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或培养出领导作为炫耀的资本。因为学生的成就往往源于自身奋斗,而非教师的单方面教导。同时,也应正视那些发展欠佳或误入歧途的学生。
教育的深远印记,在于“被记得”。他认为,真正能出现在你葬礼上为你送行的人,或许才是对你人生有深刻影响的学生。这不仅是对教育的一种深刻反思,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领悟。
这位退休教师的九点感悟,无疑为年轻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