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教研组长“隐身”背后:学校管理效率与学科建设如何平衡?

2025-07-27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近年来,随着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众多学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以适应日益增加的学生群体。面对这一挑战,不少学校采取了年级部管理模式,以期提升管理效率。然而,这一变革在带来表面上的管理效能提升的同时,却悄然削弱了学科教研组的功能,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学科深度发展与学校管理效率的讨论。

在一些地区,高中学校的规模成倍增长,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甚至超过5000人,这样的规模直逼大学。国外常以校长能否叫出每位学生的名字作为衡量学校规模是否适宜的标准,但在中国,高中校长能认出几千名学生中的几位已成为奢望。这不仅反映了学生人数的庞大,也凸显了传统管理模式在面对大规模学校时的力不从心。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学校将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至年级部,实行年级部管理。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各自设立管理部门,教师们也按照年级划分办公区域。年级部主任对年级的教育教学负总责,实行三年一贯的考评机制。这种扁平化管理看似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却潜藏着一些问题。

年级部作为一个为三年目标而设立的行政组织,其存在期限有限,很难有长远的追求。与此同时,教研组和教研组长的地位却悄然下降。教研组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其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在一些学校中名存实亡。教研组长们忙于处理教学行政事务,很少有时间专注于学科建设、长远规划和教师培育。

然而,教研组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教研组并非外来产物,而是与中国新学相伴而生的。民国时期的一些学校就已经开始探索体系化、制度性的教研经验。锡山高中的前身匡村中学在民国时期就设立了分科研究会,这便是教研组的雏形。这些研究会致力于解除教学上的困难问题,改进和试验新教学法。

教育部自1952年起明确规定中学各学科应设教学研究组,教研组作为学校的基本建制单位,一直发挥着独到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其功能却大大减弱,教研组长的地位也变得尴尬。这一变化引发了人们对学校发展动力的思考:长期依赖行政化体制运行,学术地位式微,学科建设薄弱,是否会导致学校发展后续乏力?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学校开始有意识地推进学科建设。锡山高中自2006年前后开始,就将重点放在学科领袖的培育上,启动了“找回教研组长”计划。通过增强教研组长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造就一批学科领袖,进而带动学科建设。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科地位,也促进了学校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

学科教研组长的角色和地位不容忽视。他们不仅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校长们应该常怀这一追问:学科教研组长在哪里?今天他们在做些什么?这一追问不仅是对学科地位、学科建设的关注,更是对学校发展动力的深刻思考。学校发展必须添装学科专业驱动的轮子,不能仅依赖行政驱动单轮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