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一场聚焦少儿舞蹈未来的盛会热烈展开。全国少儿舞蹈的精英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少儿舞蹈的美育功能、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为少儿舞蹈事业的新发展注入活力。
此次盛会是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的一部分。在研讨会上,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孟艳强调了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她提倡通过创新机制如“诊断式辅导”和“数字化资源库”,让少儿舞蹈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实际。78岁的舞蹈泰斗曹尔瑞则以新作《绿豆芽》为例,展示了如何从日常观察中提炼舞蹈意象,将生命的力量与儿童成长巧妙融合。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云霞则对少儿舞蹈创作中过度追求技巧的现象表示担忧。她认为,技术不应成为主角,童真才是舞蹈的灵魂。她特别赞赏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如《骑马驾驾》和《七彩菌梦》,但也呼吁建立公益性少儿舞蹈节目库,为基层提供符合儿童天性的舞蹈模板。
在文化传承方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张麟强调,地域文化不应仅仅作为标签拼贴,而应通过儿童的视角进行再造。广东编导陈思颖的作品《穿过红色的光》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她将烈士陵园参观作为叙事主线,巧妙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让革命精神在童趣中得以传承。
中国舞协秘书长夏小虎对“小荷舞台”的多样性表示赞叹。从岭南的俏皮律动到陕北的纺车记忆,从斑斓的星空梦到国粹的新解,少儿舞蹈展现了黄河浪花中最清澈的一面。河南省舞协主席韩瑾也认为,少儿舞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让每一朵“小荷”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绽放光彩。
在少儿舞蹈教育方面,专家们一致认为,少儿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少年宫教师孙晓哲分享了她的教学经验,她强调思政教育应避免说教,而是通过孩子的眼睛看历史,让红色基因在童趣中自然流淌。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姚磊则提出减法艺术,他认为减负才能回归本真,让少儿舞蹈教育更加注重个性绽放。
江苏省舞协副主席吴凝提出了一个三维框架,即“童心定视角、童真铸情感、童趣化手法”,她认为这是少儿舞蹈教育的核心。她特别点赞了《龟兔又赛跑》的结尾设计,认为这是对功利教育的一种温柔反抗,也是少儿舞蹈教育应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