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海淀区的一组家长会现场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组照片据称来自某所参与“1+3”培养实验学校的家长会,展示了该校在初高中衔接教育方面的具体举措。
照片中,家长们聚精会神地聆听学校关于“1+3”培养模式的介绍,以及孩子们未来学习进度的规划。学校明确表示,在初三学生还在紧张备考中考的同时,“1+3”项目的学生已经开始着手初高中的无缝衔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和深入的学习平台。
据家长会透露,该“1+3”项目不仅注重知识的提前储备,还高度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均被纳入这一长期培养计划中。例如,语文科目要求学生提前熟悉高中古诗文和必读书目,英语则启动高考3500词的积累,数学计划在11月底前完成初中全部内容,12月即进入高中知识的学习。
学校还强调了学科素养的长期积累,特别是语文阅读和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推荐书单、文言文鉴赏、文化散文阅读等方式,打牢学生的文化根基,提升深度阅读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看外刊和原版读物,用英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此次家长会不仅让家长们对“1+3”培养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趋势。提前“上岸”并不等于轻松躺赢,“1+3”更像是一场持续四年的长跑比赛,需要学生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学校通过家长会的形式,为家长们打了一剂“预防针”,提醒他们做好长期的教育规划,为孩子的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1+3”培养实验正逐渐成为升学的主赛道之一。在北京,已有119所高中参与其中,占全市高中校的三分之一。这一模式通过连续四年的系统培养,打破了学段壁垒,让孩子的成长更具连贯性。同时,一批区级“1+3”学校也展现出了显著的示范效应,高考表现突出,步入良性循环。
对于家长来说,选择“1+3”培养实验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兴趣特长、当前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这一模式更适合那些兴趣特长与培养实验精准匹配、当前成绩不太稳定但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通过长链条的培养方式,可以减少升学焦虑,让孩子把精力更多地聚焦在高考能力的提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