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一场从“技术炫技”到“落地实效”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曾经,大模型以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和对话功能惊艳四座,但如今,企业更关心的是AI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审核标书、理解发票、优化生产线等。
在这场范式切换中,“智能体”逐渐取代“大模型”,成为产业应用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智能体是否真的准备好了,能够替代人类完成工作?为了探寻答案,数据猿在WAIC 2025峰会上专访了达观数据创始人兼CEO陈运文。
陈运文指出,智能体要真正“工作”,需要具备四个关键“器官”:眼睛(OCR)、双手(RPA)、大脑(大模型)和记忆(知识库)。这些模块如同人体的各个系统,需要紧密协同,才能形成一个可以上岗的“数字白领”。
以达观的智能体为例,在处理含有附件的财务邮件时,它能依次完成打开邮件、读取附件、生成审阅意见、判断用语合规性、自动发送邮件等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流程。这种模块化和可插拔化的设计,使得企业能够快速组装出一套定制化智能体系统,降低部署门槛和试错成本。
然而,智能体的运行并不仅仅依赖于技术组件的堆积,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陈运文强调,数据只是原油,提炼之后的知识才是可以燃烧的汽油。达观数据通过提炼客户白领的工作经验、行业规则等,形成知识库,再反哺智能体,使其在复杂场景中做出专业判断。
在财务、法务、能源、招采、制造等行业,达观已经打造出一套又一套具备专业判断力的智能体。例如,在财务审核场景中,智能体不仅能识别发票内容,还能校验报销金额与项目进度是否相符,甚至判断合同是否跨越招标范围,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这种能力背后,是达观十年来在垂直领域的知识积累。
面对数据隐私、安全合规和算力成本的挑战,达观数据也走出了一条高度实用主义的本地部署路线。对于中小客户,达观推出了“智能体一体机”方案,预装了OCR、RPA、知识库和大模型等组件,只需通电联网、简单调试即可投入使用。对于大型央企、国企和对信息安全有高要求的企业,达观则提供了整套私有化部署解决方案,并支持国产GPU,确保AI系统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达观的“数字员工”还能随着企业一起“走出去”。在中东、日本等市场,达观通过AI技术实现多语言材料生成、视频配音与本地化内容交付,极大降低了出海门槛。这种能力也在悄然改变中国企业的出海模式,从依赖人力转向依赖技术力量建立规模化服务能力。
陈运文提到,未来企业采购的不是工具,而是服务交付本身。智能体的落地将进入“服务即软件”(Service is the Software)的时代,企业无需再花时间学习软件,而是直接把任务交给AI,按任务量、交付结果来计价。这一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信息化与人力资源之间的边界,使得智能体真正成为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数字员工基础单元。
在技术红利期退潮之后,智能体进入“实战刚需”的冷启动期。达观数据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深耕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文档理解的AI公司,提出了“智能体+行业深耕”的新方法论。他们深知,要让AI真正具备行业知识、专业判断力和流程理解能力,需要深耕行业,理解业务流程与行业规范,才能替代白领完成实际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