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的一份录取通知书因其文字表述引发了公众热议。起因是一位网友发帖指出,通知书上存在两处语言表述上的小问题。
首先受到关注的是通知书中的一句话:“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网友认为这句话存在句式杂糅,多个动词的使用让句子显得不够流畅,建议修改为“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专业学生”。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鸣。
紧接着,网友还指出了另一处表述上的瑕疵:“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网友认为这句话的语序不够恰当,“准时”一词的使用也不十分准确,建议改为“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这一修改建议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
面对网友的质疑,北京大学迅速作出了回应。学校表示,将认真考虑网友的建议,并将这些意见反馈给相关部门,后续会对录取通知书的表述进行研究和改进。这一态度赢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
针对此事,华中师范大学的张三夕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虽然这两处表述并不构成严重的语病,但确实存在不够简洁通顺的问题。对于第一句,他认为“录取你入专业学习”虽然说得通,但动词叠加确实让句子显得啰嗦。而对于第二句,他指出汉语状语的位置相对灵活,但“准时于某日到校”的表述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调整为“于某日按时到校报到”会更加通顺自然。
此次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语言表述的关注,也提醒了人们在撰写公文类文本时,应注重简洁明了,避免读起来拗口。虽然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表述上并无大错,但此次争议无疑为其提供了改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