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缙云县,河阳古村于晨曦微露中悄然苏醒。92岁的朱阿婆手捧青瓷碗,将新鲜磨制的豆浆置于古朴的八仙桌上,迎接新一天的开始。
河阳古村,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地方,被赋予了多项殊荣: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些称号背后,是那一片片白墙黛瓦、曲折的古巷、青砖铺就的小径,以及潺潺流水上的小桥,共同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绝美画卷。
作为土生土长的第三十八代河阳人,朱晓红不仅是河阳古民居景区的讲解员,更是这片土地的深情讲述者。她穿梭在熟悉的街巷,引领游客走进这座古村的历史深处。在河阳,流传着一句谚语:“不经八士门,不算河阳人。”八士门,这座纪念宋元两朝八位进士的宏伟建筑,是村里的标志性存在。穿过八士门,一条150多米长的老街映入眼帘,老街为中轴线,两侧巷道纵横交错,民居群落星罗棋布。
河阳的宅子名称充满了文人雅趣,如“廉让之间”、“循规映月”、“耕凿遗风”、“儒林古第”等。在一户人家的圆拱门上,门楣之上刻着四个独特的字:耕、读、家、风,这四个字巧妙地融合了农耕与读书的理念,彰显出河阳“耕读传家”的古训。这一古训不仅被镌刻在族谱之上,更被雕刻在房屋的木构件上,时刻提醒着后人。
河阳的水系规划于元朝,从溪上游引水入村,环绕一周后流回下游。一溪两坑、一街五巷的元代布局至今依然清晰可见。水渠与池塘相连,清澈活水潺潺流淌,为古村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答樵路更是精华所在,流水汇聚成四方大水塘,塘边32道马头墙连绵不绝,天光云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河阳的祠堂众多,类别各异。虚竹公祠是六个儿子为父亲建造的己祠;还有父子、兄弟的合祠,彰显着家族的和谐与团结;更有义祠,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建造的见证友谊的祠堂。还有全族宗祠和特批的孝子祠——荷公特祠。荷公特祠内,一组精美的梅花鹿木雕尤为引人注目,曾几何时,这座祠堂的木构件因受潮、糟朽而破损严重,但在2024年3月的修缮中得以重焕新生。
修缮过程中,数字技术深度介入,但并未取代传统工艺。在虚竹公祠进门处的四角亭中,月梁上的“和合二仙”等雕刻栩栩如生,这些雕刻既有原件也有请非遗老匠人以传统工艺修复的作品。同样,荷公特祠的内部整片砖墙也恢复为古时板壁,四扇窗户中的三扇破损部分均由木雕非遗传承人精心修复。
河阳的乡土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最大的隐患是火灾。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兼顾村民的居住需求,河阳管理中心将整个古村划分为14个网格,工作人员每周入户检查并及时修复屋顶漏水、拔榫等问题。古村内所有裸露电线均已套管处理,每家都装有报警系统,保护古村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村民们慷慨捐出上千件古文物,共同建起了两个民俗博物馆。一个馆陈列着古家具、古农具等生活器具;另一个馆则展示着刺绣、河阳剪纸、古代生活用品和服装等。每年大小节日期间,魁星点斗、台阁狮、花轿巡游等民俗活动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河阳古村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传统村落,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活生生的社区。在这里,时光被精心打磨成琥珀,让生命在其中自由生长、快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