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缅怀著名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今年恰逢丰子恺的首本画集《子恺漫画》出版100周年,同时也是他逝世50周年的日子。
在一系列纪念活动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丰子恺生前创作的书法作品《回乡偶书》的首次公开展出。这幅作品在珍藏了半个世纪之后,终于与公众见面,让人们得以一睹丰子恺晚年的书法风采。
“静安爱屋”文化月期间,还特别举办了《丰子恺城市生命》主题讲座。讲座上,丰子恺的外孙杨子耘与知名收藏家王金声共同分享了丰子恺与上海之间的深厚渊源。他们讲述了丰子恺创作生涯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在上海生活中的点滴趣事,让听众对这位大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丰子恺的漫画生涯始于1924年,当时他的古诗新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被朱自清和俞平伯登载在新文学社团社刊《我们的七月》上。1925年,他的画作开始在《文学周报》上连载,并被郑振铎冠以“子恺漫画”之名,广受好评。同年12月,他的第一本画集《子恺漫画》出版,收录了60幅作品,其中包括以古诗词为灵感创作的画作,以及描绘他与亲友生活的画作。
杨子耘在讲座中提到,这本画集的编辑过程汇聚了众多文化名人,如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甚至茅盾也参与了编辑工作。画集出版后,很快便推出了第二版。
丰子恺在上海的居所“日月楼”,更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见证。1954年,他用6根金条买下了陕西南路39弄长乐邨的三层楼房子,并将二楼书房命名为“日月楼”。在这里,他完成了《护生画集》等多部重要作品,直至生命终点。
王金声在讲座中分享了丰子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丰子恺晚年时常惦念故乡浙江桐乡石门湾的“缘缘堂”,那里不仅有他熟悉的亲友和环境,还有他亲手种植的芭蕉、樱桃和葡萄。这些元素也时常出现在他的画作中。
1975年,丰子恺在阔别39年后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感慨万千,写下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在诗中,他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后来,他又为陪同他回乡的学生胡治均写了一幅《回乡偶书》。这幅作品在胡治均去世后几经辗转,最终由王金声收藏。
丰子恺的逝世无疑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