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一场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座谈会上,一位教育专家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观点,强调了自学力与研究力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的重要性。
会上,这位专家指出,当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倾向于过度安排课程与教学,却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引用了一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讨论环节,专家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创新拔尖人才与一般优秀学生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他给出的答案是自学力和研究力。他进一步追问,当前学校每周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又为学生创造了怎样的自学环境?这些问题直击教育现状的痛点。
在当前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出于对学生的“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导致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
然而,专家强调,自学能力是成才的关键。尤其是对于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没有自学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他提到,人类文明的传承正是从自学开始的,缺乏自学能力和动力的人难以成为杰出人才。
自学不仅仅是自己看书,更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它包括识别知识缺口、高效检索信息、深度学习理解、批判性思考、实践应用、反思总结等多个方面。这种能力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是长期学习的引擎。
善于自学的人才能拥有解决未知和复杂问题的能力。杰出人才往往需要面对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或标准流程。他们依靠强大的自学能力去探索、整合信息、构建新认知框架,并依靠内在动力克服困难和不确定性。
以爱因斯坦为例,他对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现象充满好奇和质疑,主动研读大量文献,进行深入的“思想实验”,最终提出了颠覆性的理论。这种独立思考和强大的自学研究能力,使他成为划时代的杰出人物。
相比之下,那些缺乏自学能力的人,在面对与预期不符的结果时,往往倾向于归因于误差或等待他人指示,缺乏自主探索的动力和能力。他们可能成为优秀的执行者,但难以独立开辟新领域或做出根本性创新。
在当今复杂多变、知识爆炸的时代,依赖被动接受和外部驱动的学习模式已无法满足杰出人才的要求。强大的自学能力和炽热的内在动力,才是持续学习、探索和克服困难的基石。只有具备这两者,个体才能在某个领域内达到并维持真正“杰出”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