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艺术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位来自辽宁阜新的才子,王聪颖,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成为了中华诗词界的一颗璀璨明星。
王聪颖,自号雕虫斋主人,别署聆湖簃翁,1963年6月诞生于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他不仅是中国诗词学会乡村诗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进修班导师,还是辽宁省作家协会、中国诗词研究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会员,多重身份彰显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广泛影响力。
王聪颖的文学创作生涯丰富多彩,他已出版了小说、诗歌、散文集等多部作品,其中格律诗集《雕虫斋诗稿》更是备受推崇。而他对于绘画的热爱,也体现在他的自题习画诗稿中,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也透露出他深邃的人生哲理。
在王聪颖的自题拟新罗山人系列诗作中,他以鸟儿的视角,寓言式地表达了人生的种种境遇与心境。以下精选几首,以飨读者:
“尔得高枝弃散材,我身落地亦悠哉。尔呼我叫相望久,上不来看下不来。”在《自题拟新罗山人其一》中,王聪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烟波十里是同游,经雨经风也莫愁。似此心情谁解得,看它一步一回头。”在《自题拟新罗山人其二》中,他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雨同舟、依依惜别的画面。
“能踏高枝尔亦难,秋山应觉凛风寒。心虽已在云天外,眼不妨先向下看。”在《自题新罗山人其三》中,王聪颖以高远的志向与谦逊的态度,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日日辛劳不必知,归来向晚莫嫌迟。得寻一食衔于口,正是嗷嗷待哺时。”在《自题新罗山人其五》中,他以平实的语言,描绘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却也透露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王聪颖的这些诗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