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时间与存在本质的探讨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热议。哲学家刘亚伟在其最新的一系列思考中,提出了对因果秩序与时间性表象的独到见解。
刘亚伟指出,人类往往认为自身活在时间之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因果秩序的感知。然而,当这种因果秩序被质疑为对世界的一种误解时,我们曾经确信不疑的时间观念便开始动摇。他进一步以观赏花朵为例,说明这种超越功利心的行为能让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脱,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生活,实现自我超越。
刘亚伟还探讨了人的尊严与智能的关系。他认为,当人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存在时,便首次体验到了尊严感,这是一种近乎造物主般的荣耀。然而,当人类的智慧被赋予人工智能时,这种对物质需求的超越带来了一种突如其来的轻松感,同时也引发了对未来的迷茫。
在谈到身体与灵性的关系时,刘亚伟用放风筝作比喻,指出灵性的飞升过去一直是以身体的沉重存在为前提的。他担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果灵性的人完全脱离肉身,这种飞升的感觉是否会因此消失。
刘亚伟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实际上一直遵循并受限于一种求生或生存秩序。他回顾历史,发现人类历史上的合作、冲突和妥协等多是围绕这一生存秩序展开的。他认为,这一发现与自身身体的某些变化密切相关。
为了直观表达这一思考,刘亚伟还分享了自己六年前刚入住小院时写下的一首诗:“有风吹过屋顶,一院阳光波荡,脚在天上行走,心在地上喘息。”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他当时的心境,也暗含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刻洞察。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刘亚伟指出,人类首次意识到物质需求的满足在不远的未来可能不再是问题。这意味着人的精神与灵性有望摆脱肉体的拖累,实现真正的轻盈与纯粹。他忍不住想象,这种梦想中的精神生活状态是否真的有可能降临人间。
刘亚伟的油画作品《脚在天上行走》也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他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思考。这幅150X150厘米的作品,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笔触,展现了人类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越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