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关于中国学生教育现状的深度报道引发了广泛讨论。报道聚焦于“高大衔接班”——一种旨在帮助高三毕业生提前适应大学生活的暑期课程,揭示了当代学生在学业压力下的无奈与迷茫。
长久以来,中国学生被灌输着一个观念:考上大学就轻松了。然而,现实却远非如此。如今,即便迈入了大学门槛,学生们仍难以摆脱繁重的课业负担。据报道,北京海淀区某教育机构举办的“高大衔接班”座无虚席,家长们不惜重金为孩子报名,希望他们能在大学起跑线上占据先机。
衔接班课程种类繁多,涵盖学科知识抢跑、生涯规划全包以及考研内卷提前等多个方面。英语六级班、数学预科班等学科知识抢跑课程备受追捧,家长们认为提前学习有助于孩子在大学期间保持竞争优势。生涯规划课程也颇受欢迎,从办公软件技能到保研出国,无所不包,旨在帮助新生更快融入大学生活。
然而,这种无缝衔接的教育模式真的对学生有利吗?报道指出,大学正在全面“高中化”,越来越多的管理措施借鉴自高中,如早操、晨跑、晚自习等。西北政法大学甚至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将手机放入收纳袋,教室里安装监控探头监督课堂秩序。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学校,家长们也难以真正放手,对孩子大学生活的参与热情高涨,导致大学生们感到窒息和无奈。
在绩点、升学与就业的三座大山压迫下,大学生们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他们被动、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像流水线上的标准件一样等待指令。绩点成了衡量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尺,为了获得高绩点,大学生们从选课开始就充满了功利的算计。教育的功能从“育人”滑向了“选拔”,大学四年成了一场漫长的备考。
面对这一现状,不少高校开始反思并尝试改革。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级本科生起全面取消绩点制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也通过推行等级制等方式弱化绩点的区分度。这些举措旨在让学生摆脱绩点的束缚,追求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发展。
那么,“高大衔接”究竟应该衔接些什么?报道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自由成长的旷野,而非灌输知识的工厂。学生们应该利用假期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跳出专业课本和考试大纲的束缚;投入真实的人际关系,学会共情、责任和包容;参与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独立生活能力,让父母相信自己已经成年。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大学期间真正成长和独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