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高校开学季的到来,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数据显示,临床医学专业报考热度有所回落,而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类专业持续走高,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录取分数更呈现明显溢价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考生及家长对国家电网等传统能源行业就业前景的期待。
就在社会聚焦能源人才培养之际,我国电气工程领域传来令人痛惜的消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发布讣告,该系退休教授、国家特殊津贴专家赵争鸣先生,因病于9月3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这位在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领域深耕四十余载的学者,其突然离世引发学界广泛悼念。
公开资料显示,赵争鸣教授1959年生于湖南邵阳,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电气工程系,后赴清华大学电机系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在清华园三十余载的学术生涯中,他先后担任电机系副主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务,逐步成长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
作为国际知名的电力电子专家,赵教授的学术足迹遍布全球。他曾任IEEE电力电子学会执委会委员、北京分部主席,同时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部风力发电项目专家组成员等职务。其研究领域涵盖大容量电力电子变换技术、新能源发电系统集成等前沿方向,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据清华电机系师生回忆,赵教授不仅是严谨的学者,更是德才兼备的师长。他主持的"高压大容量电力电子装备"研究项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相关技术已应用于特高压直流输电等国家重大工程。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指导的博士生中已有十余人成为高校教授或企业技术骨干。
学界普遍认为,赵争鸣教授的突然离世是我国电气工程领域的重大损失。他构建的电力电子系统分析理论框架,至今仍是该领域研究生的重要教材;他倡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为新能源技术转化提供了成功范例。正如其同事所言:"赵老师留下的不仅是学术遗产,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