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创业的浪潮中,一个关于独角兽公司与初创企业之间激烈竞争的故事正在上演。随着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对未来愿景的描绘,一个由单个人便能打造十亿美金公司的时代看似即将来临,然而,现实却远比理想骨感。
AI创业者赵天,曾是国内科技大厂的一员,去年毅然决然地踏入了创业领域,专注于AI图片生成技术。初期,他的项目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顺利完成了A轮融资。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赵天发现,高昂的投流成本成为了他们无法回避的难题。“2023年,用户对新奇的AI工具充满好奇,但到了2024年,一切都变了,”赵天感叹道,“增长和赚钱成了唯一的焦点。”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独角兽公司和互联网大厂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迅速占据了市场的制高点。以月之暗面旗下的Kimi为例,其月访问量一度超越百度文心一言,成为ChatBot赛道的领头羊。据数据显示,Kimi在广告投放上毫不吝啬,仅在B站一平台,其广告投放额就高达数千万元,这种激进的投放策略,让其他AI公司望尘莫及。
Kimi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的投流策略和用户裂变能力成为了业内研究的焦点。然而,对于大多数初创AI公司而言,复制Kimi的成功模式几乎不可能。高昂的CPA成本和有限的资金储备,让他们在这场广告大战中显得力不从心。赵天坦言:“我们无法承受30元的CPA成本,这几乎是我们整个融资额的十分之一。”
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独角兽和互联网大厂也开始对高昂的获客成本感到焦虑。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表示,他们正努力将Kimi打造成“超级应用”,但这并非易事。DAU的增长虽然重要,但如何提升用户粘性和产品体验才是关键。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用户平均使用Kimi的天数和时长都远低于预期,这使得数据反馈变得尤为珍贵。
面对这样的困境,AI创业者们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赵天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将重心转向海外市场,那里的营销性价比更高,用户也更容易接受小而美的产品。而另一些公司则开始调整策略,从B端市场寻找突破口,通过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盈利。
在这场AI创业的浪潮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有人选择继续投入资金进行广告投放,以期在短时间内获得用户增长;有人则选择深耕技术,提升产品体验;还有人选择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然而,无论选择哪条路,都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坚持。毕竟,AI还是个孩子,它的成长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