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上市银行三季度财报的悉数公布,市场投资者与公众舆论如同餐厅顾客静待佳肴上桌后,正式进入品鉴阶段。在众多A股上市银行中,市场目光不仅聚焦于各银行的业绩表现,还延伸到了在港交所挂牌的内地银行,其中,徽商银行(03698.HK)成为了市场关注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徽商银行多次因内部及外部问题成为舆论的风口浪尖。从戴荷娣、李宏鸣到吴为民,三任董事长的相继落马,再到今年10月初安徽金融监管局罕见地公示对徽商银行的专项检查结果,以及10月下旬因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款550万元,无一不牵动着市场的神经。然而,在诸多挑战之下,徽商银行的三季度财报却透露出一些积极的信号。
根据财报数据,徽商银行从2022年三季度的117.16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长至2023年同期的125.00亿元,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133.00亿元,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利润正增长。该行总资产已达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1.92%,营业收入为296.55亿元。与A股上市银行相比,徽商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能排至第22位,仅次于杭州银行的2.02万亿元,而资产增速则名列第10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6.40%,亦可位居第14位。尽管利润增速略低于资产增速,但作为一家颇具规模的城商行,徽商银行的业务仍处于稳健增长之中。
然而,回顾徽商银行的发展历程,其错失的发展机遇令人惋惜。银行业务的拓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的支撑。近年来,成都银行凭借成都大都市圈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大放异彩,而徽商银行却未能及时“走出去”,跨区域发展的滞后明显制约了其进一步壮大。目前,徽商银行在省外的分支机构寥寥无几,仅包括南京分行、宁波分行、北京分行、深圳分行和成都分行等,且除了南京分行外,其余四家均是从包商银行整体收购而来。跨区域布局的不足,直接体现在了业绩增速上。与杭州银行和江苏银行相比,徽商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速相对滞后。
高层治理乱象也是徽商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该行历史上曾出现三任董事长落马的情况,高层队伍的动荡不仅错失了跨区域发展的机遇,也对内部经营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内控合规问题频发,监管处罚不断,今年以来已披露的监管处罚金额合计高达2015万元。例如,10月下旬该行因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到位被安徽监管局处罚550万元,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三任董事长的相继落马,为徽商银行带来了“刮骨疗毒”的契机,监管部门对该行的监管巡查力度加大,期望能一扫阴霾。
尽管徽商银行在舆论中仍面临诸多质疑,但从客观数据来看,该行已出现一些向好的迹象。资产质量方面,徽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自2020年末的1.98%高点后持续下降,至2024年中报已降至1.14%,关注类贷款占比也从2021年末的2.08%降至0.96%。同时,拨备覆盖率在经历了2020年的低谷后也有所反弹。这些数据显示,徽商银行的资产质量正在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