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的浩瀚星空中,中国正以一颗璀璨新星的姿态,引领着探索宇宙基本粒子的前沿征程。去年,当美国媒体首次披露中国正在地下深处秘密打造一座超级灵敏的中微子探测装置时,中科院专家的自信回应——“我们干的,怎么了?”——至今仍回响在科技界。
如今,这座备受全球瞩目的科研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室(JUNO),已接近其辉煌建成的终点。
历经近十年的精心筹建,随着11月下旬探测器主体的全面落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迈入建设收尾的关键阶段。这座位于中国广东江门的地下700米深处的科研巨擘,正蓄势待发,准备捕获宇宙中最神秘的“幽灵粒子”,为中国在全球科研竞争中抢占先机。
美国彭博社近日报道称,江门中微子实验计划于明年正式投入运行,这一速度远远领先于日本和美国的同类项目,使中国在绘制“幽灵粒子”地图的全球竞赛中占据领先地位。彭博社特别提到,江门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对此深感自豪,他强调:“在科学领域,唯有成为第一,方能彰显价值。”
中微子,作为宇宙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粒子之一,自宇宙诞生之初便大量存在。它们以接近光速穿梭于宇宙间,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被称为“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的首要任务,便是通过探测反应堆核裂变产生的中微子能谱,揭示中微子的质量顺序。
作为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打造的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不仅是中国主导的大型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更是国际中微子研究领域的重要一环。该实验预计将于2025年8月正式运行,并持续运行约30年,成为国际中微子研究的三大中心之一,与日本的Hyper-K和美国的DUNE并驾齐驱。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领先优势不仅体现在时间上,更在于其独特的科研价值。彭博社指出,中国的这一科研壮举将使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压力倍增,尤其是在两国科技合作和交流水平不断下降的背景下。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成功,无疑将巩固中国在全球科研领域的超级大国地位。
江门中微子实验并非中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的首次尝试。此前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已圆满完成科学使命并正式退役,它见证了中美科技合作的双赢成果。然而,随着两国关系的紧张,这种富有成效的合作已遭到破坏。江门中微子实验虽然仍有美国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参与,但参与程度已远低于大亚湾实验。
尽管如此,江门中微子实验仍秉持着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原则,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的共同进步。王贻芳院士表示,美国能源部已削减了项目资金,同时,中美科学家之间的自由交流也受到了限制。然而,这并未阻止中国科研人员探索宇宙奥秘的决心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