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渺无垠的宇宙空间中,一颗名为“澳门科学一号”(简称“澳科一号”)的卫星正熠熠生辉。这颗由内地与澳门携手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自2023年5月成功发射以来,其探测数据及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界掀起波澜。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澳门科技大学,探寻“澳科一号”背后的科研力量。
在澳门科技大学的一栋教学楼内,记者一出电梯,便被一颗巨大的“卫星”模型所吸引,这里正是澳门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院的所在地。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滚动着“澳科一号”卫星的运行轨迹和数据信息。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澳门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院院长、“澳科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可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国两制”为澳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澳科一号”的成功正是这一制度优势的体现,也是科技合作的典范。
“澳科一号”卫星科学团队近期发布了中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实时四维地球磁场模型——WM3(澳门世界地球磁场模型)1.0版。该模型充分利用了“澳科一号”收集的高精度地球磁场数据,对地球科学研究和地磁导航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张可可介绍,这一模型是基于团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算法和软件建立的,是中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实时地球磁场模型,标志着“澳科一号”在科学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地球磁场,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现象,实际上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张可可解释,地球磁场如同一把巨大的保护伞,阻挡着太阳发射的高能粒子。如果没有地球磁场,地球上将不会有空气、海洋和人类。地球磁场的时空变化更是被《科学》杂志列为最具前瞻性的科学问题之一,其蕴含着关于地球生物状态、动力学和物理学等方面的宝贵信息。
自2023年5月2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以来,“澳科一号”已绕地球飞行超过8000圈,所有科学载荷均运转正常,收集了大量高精度科学数据。这些数据被美国、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科学家用于地球深部、海洋和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张可可介绍,“澳科一号”由A星和B星组成,采用联合观测模式,分别搭载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和其他科学仪器,共同开展地球磁场和太阳X射线等探测任务。
“澳科一号”的高精度地球磁场测量数据代表了全球地磁场测量的最高水平,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欧洲航天局已宣布将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举办国际科学研讨会,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澳科一号”和欧洲航天局Swarm卫星的数据研究重大科学问题。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也专门举办了“澳科一号”卫星国际专题研讨会,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并对“澳科一号”的数据质量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澳科一号”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张可可透露,团队正在推进“澳科二号”的规划方案。如果一切顺利,“澳科二号”有望在2026年底或2027年上半年发射。与“澳科一号”相比,“澳科二号”将覆盖更广的观测范围,包括两极地区,从而提供更全面的地球磁场和空间数据。“澳科二号”同样由A星和B星组成,发射成功后将与“澳科一号”组成卫星星座,提供全球高精度的地球磁场与空间天气时空数据。
“澳科一号”的成功不仅为澳门科技创新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还助力澳门打造了一个面向世界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澳科一号”已与18个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成为全球卫星地磁科学观测、数据、研究与应用的重要中心。张可可表示,“澳科一号”的成功离不开内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大力支持,是“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体现。随着“澳科二号”的推进和卫星星座的建立,澳门在国际航天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