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风云人物中,李开复无疑是一个兼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名字。自2023年中他决定亲自下场担任零一万物CEO以来,便频繁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最初,李开复与王慧文的创业项目被拿来比较,讨论谁的项目更有价值。然而,随着王慧文因病退出,李开复成为了大模型领域仍在坚持的少数派之一,但麻烦也随之而来。
今年1月初,“阿里收购零一万物”的传闻让李开复不得不再次站出来辟谣。他在朋友圈迅速澄清,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接受了多家媒体的专访,强调零一万物并未解散,只是调整方向,放弃了对超大规模参数模型的训练,转而专注于中小模型,并加大在应用侧的投入。
在此之前,零一万物已多次陷入争议,包括被质疑“套壳meta开源大模型LLaMA”以及放弃预训练等。业界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称李开复和零一万物为“大模型混子”。一位行业投资人透露,其实业内早已知道李开复要放弃预训练的消息,这并不算秘密。
李开复的身份转变,从昔日的布道者到如今的创业者,让他与其他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技术、产品和商业化成为他必须面对的选择题,一边淘汰落伍者,一边筛选优胜者。他的AI教父形象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AI网红的标签。
李开复将大模型视为自己的最后一次创业,与雷军选择汽车领域作为最后一次创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渴望更大的成功,这是驱使他们再次投身创业的最大动力。
雷军在小米之前的创业经历中,曾多次与成功擦肩而过,他反思认为这是时代和公司基因使然。雷军希望做一家百亿乃至千亿美元的公司,认为复制自己过去的成功没有价值。李开复的渴望则更为强烈,他选择亲自下场,而不是作为投资者,因为他想创建一个伟大的企业。
然而,随着李开复放弃AGI(通用人工智能)梦想,他的万亿公司愿景也变得更为虚幻。在国内大模型创业浪潮中,李开复是最频繁发布朋友圈辟谣消息的AI创业者之一。从否认被阿里收购,到澄清停止预训练的消息,再到回应套壳质疑,他始终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经过组织架构调整后,零一万物将超大模型训练交给阿里,自己则主攻中小参数的行业模型。这一转变源于李开复去年5月的思考,他当时决定不再盲目追求扩大参数量,转而训练更小、更快、更便宜的MoE混合专家模型。
尽管李开复多次辟谣,但零一万物面临的困境不容忽视。公司融资消息有限,且融资环境日益严峻。行业对大模型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李开复放弃预训练的决定在同类创业公司中并不罕见。除了大模型商业变现艰难外,生态链的错位也让AI创业愈发不易。
零一万物自成立以来,就走上了勤俭节约做AI的路径。李开复曾预言,未来一年内可能会看到一半公司放弃预训练。他认为,创业公司应该理性看待资金和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李开复明确表示,零一万物将不再追求训练超级大模型,成为行业第一家宣布放弃追寻AGI的玩家。他认为,从商业角度考虑,只有大公司能继续做超大模型。
字节的崛起成为李开复判断的最好例证。字节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追赶,跻身国内大模型一线梯队,不仅补齐了技术性能,还在产品上广泛布局。然而,将AGI拱手相让给大公司后的李开复,将面临更多的审视和质疑。
回望过去,李开复曾是中国AI领域的教父级人物。他通过筹建谷歌中国,将前沿科技传播给更多人,培养了大批AI人才。创新工场的成立,更是让他成为AI投资的领军人物之一。
然而,投资前沿科技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创新工场投资的AI公司大多尚未实现盈亏平衡,上市之路也充满坎坷。作为AI创业者的李开复,也不得不直面AI商业化的难题。
李开复调整了零一万物的商业化路径,优先发展To B领域,To C应用则先做国外再做国内。他坚持训练中小模型,并基于这些模型打造可以赚钱的应用。然而,这一策略能否持续下去仍是个未知数。
在李开复的设想中,零一万物要做一个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大模型公司。然而,随着零一万物越来越深入行业大模型领域,其大规模扩张的可能性也在降低。失去AGI创业机会后,创业者打造出下一个BAT的机会也变得无限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