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科技界巨头英伟达遭遇了股价的大幅波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具体来说,自1月27日起,英伟达的股价开始显著回调,当天市值就减少了约6000亿美元,这一跌幅相当于美团与腾讯市值之和。尽管随后的几天里,股价有所反弹,但整体趋势依然向下。截至美东时间2月3日,英伟达的股价已创下113.01美元的新低,与今年1月7日的153.13美元高点相比,累计跌幅超过20%,市值蒸发高达893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5万亿元。
与此同时,知名投资机构摩根士丹利也发布了看空英伟达的报告,下调了其对英伟达GB200芯片出货量的预期。GB200是英伟达去年3月推出的新一代AI图形处理器,其运算速度在处理聊天机器人等任务时,较上一代芯片提升了30倍。然而,摩根士丹利预测其出货量可能远低于2万片,这将对其供应链造成高达300亿至350亿美元的市场影响。
英伟达的市值曾在过去十年间从100多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最高点3.75万亿美元,涨幅超过340倍,并在2024年6月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然而,如今的股价跳水,不禁让人对其未来产生疑虑。
这一变化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中国科技公司发布的“DeepSeek”大模型。这款模型以低成本、高效率著称,仅用2个月时间和不到600万美元的投入就完成了开发,被誉为“AI界的拼多多”。DeepSeek的成功,直接冲击了英伟达的传统业务逻辑,因为它证明了即使不使用顶尖的算力芯片,也能开发出世界一流的大模型。
传统AI大模型,如OpenAI的ChatGPT,训练成本高昂,主要支出在于高性能GPU芯片的采购。英伟达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企业,近两年营收和利润持续增长,但DeepSeek的出现打断了这一趋势。DeepSeek主要使用的是英伟达的H800和H100芯片,并已与华为昇腾芯片展开合作,这标志着国产AI芯片与高性能语言模型的强强联合。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曾在今年1月的“答谢迎春会”上表示,AI已经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并将改变每一个领域。然而,面对DeepSeek的冲击,英伟达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也面临回调。
黄仁勋本人被誉为“AI教父”,他带领英伟达从一家专注于芯片设计的公司,成功转型为AI领域的领军企业。然而,面对DeepSeek的冲击,英伟达也需要重新审视其市场地位和业务逻辑。
尽管短期内英伟达的GPU芯片需求可能受到DeepSeek模式的冲击,影响其收入和利润增长,但长期来看,英伟达在芯片算力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累仍使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英伟达在游戏、云计算、可视化、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都有布局,未来仍有可能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调整来应对挑战。
与此同时,DeepSeek的成功也为中国科技产业带来了利好。华为昇腾芯片与DeepSeek的结合,不仅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标志着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向自主可控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华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昇腾芯片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展现更强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