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百度世界大会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百度CEO李彦宏并未提及两个曾风靡一时的词汇:AGI(通用人工智能)与Scaling Law(规模定律)。这两个概念,一个代表着人工智能领域的终极梦想——创造能如人类般应对各种挑战的智能体,另一个则揭示了AI能力随模型规模、数据量及训练量增长而不断跃升的现象,被视为通往AGI的关键路径。
回望年初,当大型语言模型风靡一时,AGI与Scaling Law几乎成为了技术圈的口头禅,众多企业纷纷将其作为技术愿景的代名词,嵌入PPT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此次大会上,李彦宏却对这两个概念表现出了相对的淡然。在一场圆桌访谈中,他坦言:“它们并未触动我心,让我觉得必须在百度世界大会上特别强调。”
这并非意味着百度在技术追求上的退却。作为中国AI领域的先行者,百度早在十多年前便成立了AI研究院,吸引了众多顶尖计算机科学家的加盟。去年,李彦宏还荣登《时代周刊》“AI 100人”榜单,成为少数上榜的中国企业家之一。那么,百度的技术信仰究竟何在?
面对“大模型技术进步是否放缓”的尖锐提问,李彦宏给出了既对也不对的回答。他指出,从学术项目的角度看,特别是以AGI为北极星指标时,技术进步的放缓确实存在,因为模型规模和数据的天花板逐渐显现。但当他从应用角度出发,关注大模型技术如何转化为实际成果时,他认为技术进步非但没有放缓,反而有加速的趋势。
李彦宏强调,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需跨越重重工程障碍,其中“幻觉”问题尤为突出,即模型有时会输出与事实不符的内容。为此,以百度为代表的AI企业致力于消除幻觉,通过RAG(检索增强)技术,让模型在回答前先从外部资料库检索信息,从而大幅提升回答的准确性。百度还推出了针对图像生成的iRAG技术,有效防止了AI的“瞎画”现象。
李彦宏认为,公众往往热衷于“0到1”的科学突破,却忽视了“从1到1.1、1.2、1.3...”的工程改进,而后者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百度的技术信仰,正是在不断探索AI技术边界的同时,更加注重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单一追求AGI的终极目标。
在构建大模型应用生态方面,李彦宏倾向于开放合作,认为外界开发者比大型科技企业拥有更多的创新可能性。因此,百度将重心放在底层大模型等基础平台上,以降低开发者门槛,促进应用创新。他提出,底层模型的迭代速度应保持合理节奏,避免过快迭代给开发者带来困扰,两年一大版本或为较佳选择。
得益于这一战略,百度开发者生态日益壮大。百度文心大模型的日均调用量半年内增长了7.5倍,超过六成的央企及大量民营企业正与百度智能云合作进行AI创新。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已帮助用户精调3.3万个大模型,开发出77万个企业级应用。
李彦宏指出,百度之所以能够穿越AI行业的起伏周期,核心在于其长期的技术信仰和坚持“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百度持续投资前沿科技,吸引顶尖科学家加入,探索AI技术的无限可能;另一方面,百度注重将AI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鼓励内部团队到市场中寻找商业价值,让AI真正“能用”乃至“好用”。
李彦宏的故事,再次证明了“相信”的力量。正如历史上众多科技先驱所展现的那样,正是那份对未知世界的坚定信念,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百度在AI领域的探索,正是这一信念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