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领域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过这次并非因为技术创新或突破,而是因一家昔日明星企业——澜码科技的困境。这家曾备受瞩目的初创公司,如今却深陷裁员与欠薪的泥潭,引发了广泛关注。
据多家媒体报道,自2024年10月起,澜码科技便停止了员工薪资及社保的发放,时间跨度已超过三个月。更为严重的是,公司近期还解除了与数十名员工的劳动合同,使得这些员工在失去工作的同时,还面临着薪资无着的困境。
报道指出,至2025年1月,澜码科技已累计拖欠员工三个月的工资、四个月的社保以及五个月的公积金。尽管在8月曾有一次公积金的补交,但直至12月,其他欠缴费用仍未得到妥善处理。公司具体欠薪金额虽无从知晓,但据估算,仅薪资部分就已至少达到800万元,这一数字令人咋舌。
社交媒体上,澜码科技的员工纷纷发声讨薪,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面对这一波又一波的质疑与声讨,澜码科技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表声明,称公司仍在正常运营,只是面临应收账款回款慢等问题。然而,这样的回应显然无法平息员工的怒火,也无法满足公众对于公司欠薪问题的关注。
澜码科技的创始人、CEO周健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公司因融资问题进行了裁员,但并非全部裁员,目前仍保留有约20名员工。他同时表示,公司已支付了三分之二的欠薪,并正在积极寻求被并购的可能性。为了偿还员工薪资,他甚至不惜借钱、卖房。然而,这些举措并未能安抚被裁员工的情绪,他们中的许多人仍对公司持怀疑态度。
澜码科技的陨落,让人不禁想起其曾经的辉煌。作为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初创公司,澜码科技曾备受资本青睐。IDG、联新资本、Atom Capital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押注,使得澜码科技的估值一度飙升至15亿人民币。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公司内部管理问题的暴露,澜码科技逐渐陷入了困境。
周健本人曾是业界的明星人物,拥有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冠军的头衔,并曾是李开复的“关门弟子”。他在谷歌、阿里云、依图和弘玑等知名企业任职的经历,使得他在创业之初便拥有了极高的关注度。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光环加身的创始人,也无法阻止澜码科技的崩塌。
澜码科技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AI行业寒冬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24年国内注销或吊销的AI企业接近8万家,融资规模同比骤降37.69%。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企业纵目科技也在2025年初陷入危机,其总部断电封楼、老板失联、高管集体离职等丑闻频发,使得上百名员工不仅失业,还面临着数月薪资无处追讨的困境。
这些企业的崩塌,揭示了AI行业的深层次问题。科技公司的融资窗口期短暂,持续融资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创始人在资金链断裂时才匆忙应对,往往为时已晚。澜码科技与纵目科技的教训提醒创业者,必须在商业理想与现实生存之间找到平衡点,注重技术落地、持续融资和人才管理,以应对行业的寒冬与挑战。
尽管澜码科技的崩塌令人唏嘘不已,但这场危机也为AI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资本热潮的消退,真正的技术价值将逐渐显现。对于幸存的企业而言,转型已成为必然选择。他们开始探索新的生存路径,如转向B端定制化服务、聚焦垂直领域、通过技术授权实现轻资产运营等。
澜码科技的陨落,不仅是对创业者的一次警醒,也是对AI行业的一次深刻反思。在未来的发展中,AI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的结合,以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